返回首页

简介

张金哲(1920.9-2022.12),男,汉族,中共党员,小儿外科资深特级专家。1920年9月25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55年6月调任新建北京儿童医院,历任外科主任,副院长及首都医科大学小儿外科教授,为小儿外科特级主任医师及博士生导师。

大医精诚,高山仰止——写在张金哲院士百岁华诞
浏览次数:

创学科,救病童,大医精诚;历沧桑,成大业,高山仰止。在我国小儿外科医疗界,无论长幼、曾否谋面,只要提起张金哲院士,无不心生崇敬。

图片1.jpg

张院士的种种创业故事在小儿外科同道间广为传颂,大家耳熟能详。从1950年代的5张床开创小儿外科,从土法上马的“北京三绝”,到以“张氏瓣”“张氏钳”“张氏膜”为代表的小儿外科“中国制造”,张院士及全国同道在发展我国小儿外科事业的道路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终取得骄人的成绩。2000年张院士获得丹尼斯-布朗金奖,被国外同行誉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这也代表我国小儿外科医疗事业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然而,低调的老人家却总是强调他只是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而且戏称所有荣誉的获得只是因为他活的时间最长。是呀,战乱时期辗转求学,抗美援朝战场上钻研麻醉,新中国妇幼卫生工作兴起时开创小儿外科……张院士一生博思勤动,永不停歇,成就了我国小儿外科的伟业丰碑,也铸就了老人传奇人生之长命百岁。

图片2.jpg

受今年疫情的影响,张院士坚持多年每周两次从不间断的门诊暂时停止,但他对患儿的关心、对医学事业的求索没有停止,他把对患儿、对医疗工作的挚爱搬到了网上。今年“六一节”,张院士在线表演的小魔术表达了他对孩子们不变的爱与惦记,他手书的横幅“天有不测风云,党有科学决策”表达了他对我国抗疫胜利的信心和期待。前不久,这位“百岁儿医”又一次来到了医院普外科和肿瘤科病房进行联合大查房。像往常一样,他认真查看病人,满怀慈悲;谆谆教诲学生们,孜孜不倦。只要说起外科技术,只要讨论起疑难病例,这位百岁老人就会浑身焕发出别样的青春。

图片3.jpg

9月25日是张院士百岁生日,全国各地的小儿外科同道们都在惦记着给院士庆生。此情此景,令人感动。作为张院士的第三位博士弟子,我谨在此祝愿老师博思勤动,永葆学术青春;福寿永在,续绘人生精彩。

记得初入师门,常听师兄们说,老师说的话需要我们理解二十年。现在细思起来,颇有同感。那还是1999年我刚刚博士毕业之时,张院士指派我专攻儿童肿瘤。他认为,小儿外科在解决了营养不良和感染问题,在各种先天性畸形的治疗技术日益成熟之后,未来需要着力发展的事业是各种创伤和肿瘤。但当时小儿肿瘤外科专业还十分弱小,手术风险大,患儿死亡率高,肿瘤外科医生工作压力极大,前途渺茫。正是张院士的支持与鼓励,使我们得以坚持下来,并取得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张院士在90岁高龄之后,仍然竭力为儿童肿瘤诊疗工作奔走呼号,在中国工程院的支持下,连续十年开展儿童肿瘤咨询研究,推动了全国各地儿童肿瘤工作的开展。2019年8月,国家卫健委联合五部委发布《关于开展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医疗救治及保障管理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并部署小儿肿瘤诊疗工作。这距离张院士着力发动小儿肿瘤治疗研究工作初始刚好二十年,二十年的开拓,促成了我国儿童肿瘤防治工作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图片4.jpg

也差不多是二十年前,张院士结合国外发展趋势,提出了“无血手术”的概念。囿于当时的理论认知和器械设备水平,我们对无血手术的概念难以理解和认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手术中出血习以为常,术中大出血也时有发生,手术死亡简直就是外科医生的噩梦。张院士引领我们从攻克术中出血和死亡这个难题开始,逐步领会无血手术的实际内涵。无血手术不仅仅是为了无血,而是更精细地操作、更安全地解剖,从而获得更轻微地损失、更顺利地康复。转眼二十年过去了,目前儿童肿瘤外科手术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提升。近年,在规划儿童肿瘤4P医学模式时,张院士又为我们提出了“无恐无痛 无瘤生存”的终极目标。一路走来,张院士始终像灯塔,指引着儿童肿瘤防治工作的方向。

图片5.jpg

师道尊严,诲人不倦。张院士以精湛的医术、渊博的学识和博大精深的国学与哲学底蕴,深深地影响和滋养了几代小儿外科医生的成长路。作为张院士的博士生,能在老师身边工作这么多年,是我人生之中最大的荣幸。在此鞠躬拜谢师恩浩荡,来日定当不负厚望,做好继承发扬。

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主任 王焕民

转载自《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上一篇: 庆贺张金哲院士百岁华诞,见证小儿外科从无到强

下一篇: 师恩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