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 正文

北京儿童医院多学科联合为淋巴瘤患儿搭起"生命立交桥"
2025-07-14 17:13:42 来源:肿瘤内科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27日,六岁患儿童童(化名)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ALK 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经过两院区多学科团队协作积极救治,转危为安。从急诊快速识别危急病情,到多学科接力确诊、建立七根导管生命通道,再到精准化疗与并发症救治,短短数日,这场生命保卫战,彰显了北京儿童医院多学科救治的强大力量和专业水平。

5月16日,凌晨三点的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室,六岁的童童蜷缩在妈妈怀里,每一次呕吐都让年轻父母的心揪得更紧。持续20多天的噩梦笼罩着这个家庭——进食即吐、胸腹剧痛、右腿肿胀……当地医院按“胃肠炎”治疗无效,增强CT报告“后纵隔至腹膜后巨大占位”。

当童童被紧急送入北京儿童医院急诊时,情况已极度危急。持续的呕吐让他无法进食,身体极度虚弱,10天内瘦了4斤。急诊团队凭借敏锐判断,迅速识别出“纵隔占位”的巨大风险,果断将患儿收入胸外科病房。

图片53.jpg

虽然纵隔占位的患儿进行全麻手术风险极大,一场多学科的生命接力仍旧迅速开展:临床营养科专家连夜制定精密静脉营养方案,为极度虚弱的童童及时注入了必需能量;麻醉科团队进行周密细致的麻醉风险评估和预案;胸外科医生在充分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为童童实施胸腔镜纵隔肿物活检术,加急病理在三天内就明确了疾病的“真实面目”——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确诊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挑战接踵而至,童童的病情持续加重,全身严重肿胀,呼吸急促,胸腔、腹腔、心包积液严重。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段彦龙紧急会诊,并考虑到化疗的便利性,段彦龙主任医师立即协调120绿色通道,火速将童童转入北京儿童医院顺义院区。此刻,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PICU团队与顺义院区肿瘤内科淋巴瘤专业团队紧密联动,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战役在重症监护室内打响。

鉴于童童病情极为危重,为紧急缓解童童的各种“压迫”症状,北京儿童医院PICU派驻在顺义妇儿医院PICU的贾鑫磊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在童童弱小的身躯上建立起由七根导管组成的重要生命通道。虽然在危重症抢救中,会通过辅助通路解决压迫症状,但是一次性插入7根管路的情况不多见。这7根被连接的“生命之桥”各显其能——胃肠减压管持续引流出胃内容物,减轻腹胀并保护被肿瘤累及的胰腺;左右胸腔引流管可引流出压迫肺脏的胸腔积液;心包引流管可解除致命的心脏压塞风险;腹腔引流管了缓解释放大量腹水导致的腹胀、腹腔高压;PICC静脉导管成为输送化疗药物和营养的生命线;留置导尿管精准监测着尿液和尿量。

与此同时,团队多管齐下对抗复杂并发症——合并支气管肺炎和耐药支原体感染后,积极抗感染对症;合并凝血异常和低蛋白血症,输注血浆和白蛋白支持治疗;严格禁食水补液、奥曲肽皮下注射保护受损的胰腺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

治疗必须争分夺秒!童童生命体征稳住的同时,肿瘤内科淋巴瘤专业团队与PICU团队密切配合启动了化疗。在严密监护下,童童开始了关键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方案化疗”。医生应用地塞米松、环磷酰胺等化疗药静脉滴注,并完善骨髓、脑脊液等各项指标评估病情;又通过椎管内注射化疗药物(甲氨喋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预防治疗中枢神经系统侵犯;同时密切监测患儿生化指标、电解质的变化趋势。

肿瘤内科和PICU医护团队始终时刻关注着每个指标变化,精细调整治疗方案。经过在PICU三天的抢救性治疗,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及积极有效的化疗,希望的曙光开始显现——影像评估显示纵隔及腹腔的巨大瘤灶显著回缩,压迫症状逐步缓解,胸腹水减少,呼吸变得平稳,肿胀逐渐消退,胃肠功能开始逐渐恢复。随着病情持续好转,转危为安,七根导管随之被拔除。5月27日,童童转回肿瘤内科病房,继续接受后续治疗。

当童童带着劫后余生的微笑于6月9日出院时,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心中都涌动着欣慰与力量,这场生命保卫战诠释了北京儿童医院两院区间多学科高效协作的力量。

肿瘤内科

下一篇: 与死神竞速 一例肿瘤患儿高钾血症风暴中的生命守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