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感染与微生物研究室
2024-02-07 15:43:02
浏览次数:

简介

感染与微生物研究室前身为微生物和免疫实验室,成立于1989年,由杨永弘研究员任主任。此后,在杨永弘研究员主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及小儿呼吸道细菌方面的研究。经过十八年的奋斗,开展和完成了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条件也日渐改善,研究集体亦逐渐壮大。与美国、俄国、芬兰等国家的实验室有合作。从1994年起被卫生部确定为链球菌专业实验室。1999年,成为亚洲地区常见病原耐药检测网(ANSORP)成员。2018年末更名为皮肤疾病研究室,2024年1月更名为感染与微生物研究室。研究室现有正式在编科研人员7名,技术人员2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

科研内容

(一)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及其致病机制研究

调查儿科常见感染的病原学,尤其关注的是细菌性病原。重点关注的临床感染包括化脓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肺炎和中耳炎等呼吸道感染、脓疱病和水痘-带状疱疹等皮肤感染、脓毒症等重症感染,以及因感染导致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或加重的病原,如A族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银屑病中的致病作用研究。并对细菌病原,包括肺炎链球菌、A族链球菌、B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百日咳鲍特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的荚膜多糖、蛋白、脂多糖等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制开展研究。实验室也开展病毒与宿主互作主要集中在蛋白与蛋白互作,尤其是艾滋病毒、疱疹病毒的转录调控研究,在建立新型病毒核酸与宿主蛋白互作筛选体系基础上,鉴定调控病毒繁殖、宿主防御病毒侵染的关键因子和信号通路,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潜在新型药物靶标。

(二)儿科常见病原的流行病学特征

研究调查儿科常见致病原的流行病学特征,重点关注的细菌性病原的毒力因子、耐药机制,以及分子分型等,为疫苗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等提供参考。关注的病原种类包括等肺炎链球菌、A族链球菌、B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百日咳鲍特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

001.jpg

(三)儿科常见细菌病原的耐药机制和抗菌药物研究

自上世纪90年开始持续关注肺炎链球菌、A族链球菌、B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百日咳鲍特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细菌性病原的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并对靶位改变、产酶和外排泵机制等开展研究。实验室还对非抗菌药物类药物降低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开展研究,从而对非抗菌药物类药物导致的潜在抗菌药物治疗失败风险予以警示,为临床合理联合用药提供参考。

结合细菌耐药性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究寻找新型抗菌药物和抗菌药物增敏剂,并研究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实验室针对新型抗菌药物研发重点病原体清单中的耐药病原菌,通过药物筛选,发现靶向细菌毒力因子的新型抗菌药物。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药效学评价和作用机制探索,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带来新的治疗策略,应对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

(四)儿科常见感染免疫预防相关研究

 针对疫苗可预防疾病的病原,研究疫苗免疫和感染免疫机制,以及人群的免疫水平。并通过疫苗和病原免疫机制的研究,评估疫苗和免疫策略优化方向,同时为临床感染的防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五)儿科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实验室早在90年代初就关注儿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发现门诊病人中98%医生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1/3就诊前已经使用,并且证明了标本中存在的抗菌药物对细菌病原检测结果有明显影响,而且是导致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积极探索病原学检测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影响,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科研环境


002.jpg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如今研究室的实验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细菌培养、药敏检测、保存,细菌DNA提取、基因扩增,细菌染色体限制性多态性分析等都可以在室内完成。

研究生培养情况

已培养 60 余名硕士和博士。常年在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硕士6-8名,博士2-4名。

上一篇: 感染与病毒研究室

下一篇: 呼吸疾病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