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 正文

小儿疝气
作者:陈亚军 2020-04-01 17:37:43 来源:百度健康医典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疾病中文名:小儿疝气

疾病科室:儿外科

疾病别名:无

疾病摘要:

· 组织或器官进入他处,导致正常解剖位置改变

· 主要包括腹股沟疝、脐疝和膈疝等

· 不同类型疝的症状不同

· 脐疝大多可自愈,其他类型疝多需手术治疗

一、概述

疾病定义

疝是指人体内的器官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可将疝分为成人疝气和小儿疝气(pediatric hernia)。其中,小儿疝气主要包括腹股沟疝、脐疝和先天性膈疝等。

疾病类型

小儿疝气包括腹股沟疝、脐疝和先天性膈疝等。

腹股沟疝

包括斜疝和直疝两种,直疝在儿童极罕见,因此,临床上以腹股沟斜疝最为常见。

该病男孩多见,主要是由于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使得患儿存在先天性的解剖异常,当腹压增高时(如剧烈哭闹、咳嗽、便秘),腹腔内容物通过鞘状突疝出,当安静或平躺后缩小或消失。

脐疝

由于脐环处先天薄弱,腹腔内组织通过脐环突出形成柔软的肿块,患儿哭闹、咳嗽等情况下加重,安静或平卧时肿物缩小或消失,多数可随着年龄增长自愈,仅少数需要手术干预。

先天性膈疝

因患儿膈肌有先天性缺损,部分腹腔脏器穿过膈肌缺损进入胸腔,可分为先天性后外侧疝、先天性胸骨后疝和食管裂孔疝,其中最常见的是先天性后外侧疝。

患儿可表现为上腹痛、呼吸困难、反复肺炎、呕吐或营养不良等,需尽早手术治疗。

流行病学

· 腹股沟疝发病高峰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约16%~25%。男孩较女孩发病率更高。

· 脐疝在婴儿中最常见,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约80%出生时低体重婴儿会有脐疝,男女发病比例基本相同。

· 先天性膈疝的发病率约为1/4000~1/3000。

二、病因

· 小儿腹股沟疝主要由于腹膜鞘突闭合不全引起。

· 婴儿脐疝主要原因是脐周组织不够坚韧、脐环闭合不全导致。

· 先天性膈疝是由于患儿膈肌有先天性缺损引起。

· 剧烈咳嗽、运动或频繁哭闹等是小儿疝气的诱发因素。

基本病因

小儿腹股沟斜疝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下降到腹股沟位置时,可带动部分腹膜下移,随之下移的腹膜称为腹膜鞘状突,鞘状突近段自行闭合,远端形成睾丸鞘膜。

如果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在患儿哭闹、咳嗽、便秘或剧烈运动等导致腹腔内压增加时,就可能导致肠管、卵巢或腹腔内的大网膜沿着未闭合的鞘突进入到阴囊或腹股沟里形成疝。

婴儿脐疝

由于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本就是先天性结构薄弱处,包绕脐周的脐环在婴儿刚出生时较大且纤维组织不够坚韧。

当腹腔内压力增大,如啼哭、咳嗽等因素下,腹腔内脏器合并腹膜穿过韧带间的空隙,突出到脐环外,就形成了脐疝。

先天性膈疝

在胎儿期膈肌形成过程中遗留有缺损,婴儿出生后,腹内脏器(如肠管、胃等)容易通过膈肌缺损处进入胸腔,导致肺受压、心脏移位等严重情况。

诱发因素

小儿腹股沟疝、脐疝的诱发因素是能够引起腹腔内压增加的情况。

· 经常哭闹;

· 慢性或剧烈咳嗽;

· 长期便秘;

· 剧烈运动;

· 腹水等其他引起腹腔内压增高的疾病。

三、症状

小儿腹股沟斜疝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处可复性肿物,多无自觉症状,有时伴有轻微腹痛,如果肿块变硬有触痛,提示可能发生嵌顿,需立即就医。

婴儿脐疝主要表现为脐部柔软性隆起或突出,一般是无痛性,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和呕吐,则可能是发生嵌顿,甚至绞窄,需及时就医。

膈疝主要表现随着嵌顿的脏器不同以及严重程度不同,症状可多种多样,包括上腹痛、呼吸困难、反复肺炎、呕吐或营养不良等。

典型症状

小儿腹股沟斜疝

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阴囊处可复性肿物,多数无自觉症状。

肿块通常在腹腔内压升高,如咳嗽、哭泣或用力屏气等情况下出现,在安静、平躺后缩小或消失。

肿块变硬且伴触痛提示嵌顿可能,患儿常有腹痛、哭闹、频繁呕吐等表现,需立即就医处理。

婴儿脐疝

主要表现为脐部柔软性隆起或突出,通常是无痛性。

通常在脐带脱落后数天或数周内出现,与腹内压的增加密切相关,如婴儿啼哭、咳嗽或挣扎时突出明显,安静时可缩小或消失。

当脐疝出现嵌顿或绞窄时,会有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先天性膈疝

因疾病类型或嵌顿的脏器不同,严重程度不同,症状特点有所差异。

· 先天性后外侧膈疝可有心慌、呼吸困难、气急、上腹痛、反复肺炎等症状;

· 先天性胸骨后疝可出现上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

· 食管裂孔疝常出现呕吐、反酸等症状

伴随症状

当腹股沟疝或脐疝发生嵌顿时,可伴有体温升高、脉搏加快,疝局部红、肿、热、痛等现象,以及腹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少数患儿可有便血的表现。

先天性膈疝患儿可因反复呕吐而出现营养摄入不足,发育迟缓,营养不良。

四、就医

当您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时,提示可能存在疝气或者合并嵌顿疝等,需及时就医:

· 腹股沟或阴囊有肿块反复出现,在哭闹、咳嗽、活动时出现或增大,而安静或平躺时消失。

· 脐部反复出现柔软的肿物,在孩子哭闹、咳嗽或便秘时出现或增大,平静或入睡后消失。

· 上述肿块不能通过手法复位,肿块变硬且有触痛,伴有发烧、腹痛、哭闹、呕吐、易激惹等表现。

· 患儿有反复发作气喘、呼吸困难或反复上腹胀、腹痛、呕吐、吐奶等情况,无法找到其他明确病因。

诊断流程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 腹股沟肿块持续多久了;

· 睾丸或阴囊是否有大小改变的情况,在什么情况下会改变;

· 阴囊突出的肿物疼不疼;

· 是否有腹痛的情况;

· 婴儿是否易激惹、异常哭闹;

· 近期有无发热、呕吐等情况。

医生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可通过体格检查观察患儿是否有小儿疝气的可能,然后会进一步建议患儿进行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

· 腹股沟或阴囊处有可复性肿块,医生如检查到典型的肿块,即可诊断小儿腹股沟疝。

· 当患儿哭闹、咳嗽等腹压增大时,脐部出现一个肿块,安静、平卧后缩小或消失,即可诊断脐疝。

· 患儿有反复发作气喘、呼吸困难或反复上腹胀、腹痛、呕吐等情况,结合影像学等检查提示有膈疝。

就诊科室

儿外科。

相关检查

查体

医生会重点检查腹股沟管或阴囊处是否有肿块、是否有压痛、是否能通过手法复位回到腹腔、肿块是否会随着体位调整而改变大小等。

医生还会检查肿块质地、表皮温度、颜色等,以判断有无合并嵌顿。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膈疝的重要手段,如腹部平片或消化道钡餐等检查,不但能明确诊断,还能辨别疝入胸腔的脏器种类。

超声检查

彩超是诊断腹股沟斜疝的重要手段。

特殊检查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对诊断食管裂孔疝很重要,还能对食管裂孔疝的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依据。

鉴别诊断

· 小儿腹股沟斜疝主要需与睾丸鞘膜积液相鉴别,透光试验可用于两者鉴别,睾丸鞘膜积液透光试验阳性。

· 婴儿脐疝需与脂肪瘤、腹壁切口疝、白线疝等鉴别,可依赖既往有腹部手术史以及超声检查结果等用于鉴别。

· 先天性膈疝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需要与支气管肺炎、哮喘、液气胸及发绀型心脏病、肺囊肿等鉴别。

五、治疗

· 小儿腹股沟疝自愈的可能性很低,手术是根治腹股沟疝的有效手段,具体手术时机需要医生综合判断。

· 婴幼儿脐疝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以观察和非手术治疗为主,多数在2岁左右时会自愈,只有少数脐环较大患者需要手术干预。

· 先天性膈疝是因患儿膈肌有先天性缺损,部分腹腔脏器进入胸腔,发现后需要尽快手术治疗。

· 如果发现肿块异常增大或变硬,或肿块区域的皮肤温度、颜色发生改变,或患儿异常哭闹、发烧、呕吐等情况时,提示可能疝发生嵌顿,是本病的危急情况,需立即就医,行急诊治疗。

急性期治疗

当发现患儿腹股沟疝或脐疝出现嵌顿时,属于急症,急性期治疗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

如果病情允许,医生一般会先尝试手法复位,如果手法复位有效,再于之后数日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手术,以根治本病;如果病情危急不能进行手法复位或复位失败,则需行急诊手术。

一般治疗

· 注意尽量避免婴幼儿进行增加腹压的活动,如大声哭泣、呐喊以及剧烈咳嗽、攀爬等。

· 对于婴幼儿脐疝患者,主要以观察和非手术治疗为主,小儿腹股沟疝和先天性膈疝以手术治疗为主。

· 对于食管裂孔疝婴幼儿,如病情较轻,可暂时行保守治疗,多采取半卧位,喂养以少量多次稠食为主。

药物治疗

针对小儿疝气的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如以药物缓解疝导致的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但一般情况下,药物无法控制病情进展、不能根治本病。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小儿腹股沟斜疝

主要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传统手术也叫开放性手术,主要包括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管修补术等,手术目的是结扎腹内脏器进入疝囊的通道,其弊端是无法探查对侧是否有隐性疝。

腹腔镜手术也称微创手术,主要包括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其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而且可以同时探查两侧腹股沟,以免遗漏对侧的隐性疝。

婴幼儿脐疝

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只有当患儿超过2岁,脐环直径仍>1.5cm;或患儿超过5岁,脐环仍未闭合时需要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儿童脐疝手术或者梅氏手术法。

先天性膈疝

除了症状较轻的食管裂孔疝,一般是确诊后立即考虑手术治疗。

如果症状轻微,无肺高压或肺发育不全等表现,可在出生后48~72小时进行修补;如果肺高压可逆转,且几乎没有肺发育不全,可在出生后5~10日状况稳定后进行手术。

手术方式主要是将患儿胸腔内的腹腔器官放回腹内,并闭合膈肌上缺损的孔洞。

术后并发症

疝修补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肺炎和血栓形成等,发生率与个人病情有关,婴幼儿相对较低。

小儿腹股沟疝术后可出现阴囊血肿,一般不需处理,通常1个月左右可自行消退。

术后护理

小儿疝气术后需卧床休息3~5天,避免咳嗽及剧烈运动,术后约1周可下床走路,日常活动不受影响,术后1~3个月内避免奔跑、跳跃等剧烈运动。

此外,腹股沟疝患儿在术后可出现阴囊血肿,通常在约1个月可自行消退,需注意观察,监测疾病恢复情况。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六、预后

· 小儿腹股沟疝一般都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根治,预后良好。

· 婴儿脐疝患儿大多在2岁内可自愈,极少数需要手术干预,一般预后良好。

· 先天性膈疝如无并发症或合并其他严重先天性畸形,手术效果良好;如并发先天性肺发育不良、严重呼吸困难,或在突发气胸及嵌顿疝时手术,病死率仍很高。

并发症

如果疝一直无法回纳,甚至卡住,可出现嵌顿疝,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等危急情况。

七、日常

小儿疝气的日常管理重在注意避免患儿行可使腹压增高的活动。

日常生活管理

· 尽量减少孩子哭闹和屏气,以免因为腹压升高引起疝气加重;

· 尽量避免婴幼儿发生感冒,以防止剧烈咳嗽导致疝气突出;

· 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如水果、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引起腹压增高的可能;

· 小儿腹股沟疝一般需手术根治,注意保护患儿在术前避免呼吸道感染,以减少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特殊注意事项

小儿腹股沟疝、脐疝患儿日常需避免腹压增高的活动,如频繁哭闹、慢性咳嗽、反复便秘、剧烈运动等,以减少疝块突出、减少嵌顿疝形成的几率。

预防

小儿腹股沟疝、脐疝有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形成的诱因,避免腹腔内压增高,增加腹壁强度可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发生,减少嵌顿和术后复发几率。

· 避免频繁、长时间哭闹;

· 避免反复咳嗽、便秘,如果出现咳嗽、便秘等症状时及时就医诊治;

· 避免把婴儿腹部裹得过紧,以免增加腹内压力;

· 顺应孩子的自然发育规律,不要让孩子过早站立,以免因腹壁肌肉薄弱,肠管下坠形成腹股沟疝;

· 避免其他引起腹腔内压增高的疾病等。

八、参考资料

[1] 施诚仁,金先庆,李仲智.小儿外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9-254

[2] 张金哲,潘少川,黄澄如.实用小儿外科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3-519.

[3] 王卫平,孙锟.儿科学(五年制).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13.

[4]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66.

[5] 叶晋生,申英末,陈杰,刘素君,王明刚,孙立.儿童腹股沟疝个体化治疗的应用研究[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06):489-491.

[6] 李从军,吴永祥,李三石,谢磊,贺从涛,尹腾飞,代景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13(05):444-447.

相关医生:
  • 黄澄如

  • 沈颖

  • 申昆玲

  • 李仲智

  • 陈亚军

  • 相关科室: 普外科

    上一篇: 先天性胆道闭锁

    下一篇: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