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本科长学制教育 > 正文

教师队伍
浏览次数:


1.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及国际化情况

学院年度承担各类教学任务的临床教师566人,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51人,讲师4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7人。学院拥有院士2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位,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1人。2017年引进人才和海聚短期项目人才各1人。

2.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及科研团队建设情况和效果

学院着力打造中青年人才梯队,实施了旨在培养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的“苗圃计划,来自呼吸、血液、泌尿等14个亚专业的15名中青年教师成为首批学员;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政策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引进郭永丽、桂晋刚、沈浩、彭晓霞、方铁、李巍等高层次人才,引进神经外科、新生儿外科等专业高层次人才,有效推动了相应学科的快速发展;医院对外交流项目数量显著增加,层次不断深入,摩根士丹利项目累计派出45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赴美交流学习,并组织归国人员举行学习汇报。沈颖申昆玲两位教授获得第十一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荣誉称号。申报“北京学者”、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候选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个人资助;北京市突贡专家等人才项目。申报“海聚”人才1名,“使命”人才1名,“登峰”人才4名,“青苗”人才10名。

儿科医学院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拥有雄厚的临床资源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充分保障。总床位超过970张,年门诊量超过346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超过7.7万人次,年手术超过2.4万例。在儿科多个亚专业的诊断治疗及诊疗设备居国内领先地位。目前是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内科和小儿外科主任委员单位。儿内科由儿童保健、感染、呼吸、消化、新生儿、心血管、肾脏、神经康复、血液、危重症、风湿免疫和内分泌等十余个亚专业组成,儿外科由普外、泌尿、骨科、急症、新生儿、肿瘤、胸科、心脏、神经外科、烧伤和麻醉等十余个亚专业组成;同时还包括儿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皮肤科口腔科眼科和辅助检查学科等。

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努力搭建临床科研平台,成立了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中心,举办科研系列讲座,为临床医生提供临床研究方法学技术支持与服务指导。我院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总量逐年增加,SCI收录期刊论文数量显著增加,高影响因子论文有较大突破。

3.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重在落实“人才兴院”的战略规划。儿科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人才专业团队建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整体提升队伍建设有赖于规范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科学规范的招聘录用流程、培训发展体系、引进培养机制、绩效管理制度和临床科室发展规划体系;优化薪酬激励,加强绩效管理,细化绩效考核,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在现有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苗圃人才、科研之星、教学之星),建立全面培训提升计划,强调突出重点和分层次培养原则,以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为主,兼顾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待发展学科需求,使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与医院整体学科发展规划相对协调。

基于“十三五”期间医院所承载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以及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的建设任务,作为北京市以及全国多层次儿科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儿科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高层次儿科人才引进与输出通道,儿科医学院着眼于提高儿科医学教学培养质量,推动儿科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和儿科医疗水平整体发展。

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作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得到国家、北京市以及首都医科大学等各级批复的教育教学建设经费的同时,儿科医学院给予本科和长学制学生教育教学以每年约300万元的投入。主要用于教育教学课题实施、教材启动和审定、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内高端教育教学研修班、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各类生活医疗补助、教学酬金、购置教学书籍和复印制作学生学术成果等。

教学设施

儿科医学院教学面积(不包括临床科室)约1500 ㎡,其中包括儿科技能训练中心、教室、会议室及办公用房。现有各类教学设备1300余件,其中技能训练模型120余件、500余万元,包括ECS——儿童高级综合模拟人,共约2400余万元,在各类训练和考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技能中心设有体格检查室、急救技能训练室、模拟病房、刷手间、多媒体教室、耳鼻喉技能训练室、内/外科技能训练室、PBL 教室等。

学院担负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健康发展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科重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小儿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临床护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中医儿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等国家级以及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在内的共计22个儿科发展建设中心及科研基地。

儿科医学院共享的科研设施平台、设备均正常摆放、安装并对各科室开放,高效利用,并由研究所办公室每年对所有设备进行核查,将科研设施与仪器信息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信息系统中登记填报,扩大科研仪器共享范围。

课程建设

1. 《儿科学》课程建设规划与目标

《儿科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及临床医学儿科专业方向学生的主干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课间实习及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掌握处理儿科急危重症的基本方法。学生在掌握儿科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扩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作风,初步具备临床医师的职业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成为高质量的应用型与创新型医学人才。

理论授课42学时;课间实习48学时;生产实习6周。

在辅助教学和拓展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网络课程资源包括:儿科学双语示范课程(即:教育部来华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儿内科学(北京市精品课程)、儿外科学(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儿科学综合学科网络课程。

2. 《儿科学》课程的实施:具体按照《儿科学》课程教学过程规范化实施方案,在师资、教材、教学准备、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考试考核、成绩分析和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遵照执行。

教材建设

儿科医学院继承传统,始终保持着国家级儿科规划教材的主导地位。是“十三.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等国家规划教材《儿科学》、《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儿科人文与医患沟通》和《Pediatrics》等教材的主编单位。主编为满足来华留学生教学需要的英文版和双语版《Pediatrics》(儿科学)各1部。三部主编教材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自2009年,作为主编/副主编单位主持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先后有19部教材及辅助教材荣获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教材奖。

自2009年申报并立项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课题、首都医科大学校级课题共计30余项。

教学获奖

自2009年以来主要获奖情况:

● 儿科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儿科学)

● 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程1门,(Pediayrics儿科学)

● 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类优秀教材一等奖1部,(《儿科学》第3版)

●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百篇优秀论文奖4项,

● 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

● 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申昆玲)

● 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1人,(申昆玲)

● 北京市精品教材2部,(《儿科学》弟2版; 《Pediatrics》)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倪鑫)

● 校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Pediayrics儿科学)

● 校级优秀教师奖、优秀导师奖33项,

● 校级优秀教材奖30项,

● 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

未标题-4-1.jpg


教学特色

1. 创造条件、常抓不懈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为学生进入“理论-实践-理论升华”的良性循环提供重要的基础。积累的是分解的知识和经验,训练的是靠逻辑思维网罗整合的自觉性,富于整合能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良师是重要的助推器。

2. 丰富医学生第二课堂,强化医学生职业精神:利用我院身边的榜样贾立群主任等、张金哲院士、胡亚美院士等一批医学巨擘和儿科前辈对医学生进行医德修养和医学素养的培养,及对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精神的锻炼;利用研究生会和党团组织等自治性学生组织对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方面的综合提升。

3. 基于客观环境迫切需要,建设儿科医患沟通情景教学:自2013年,学院的教学管理者们在充分调研临床实际和多届学生经历的基础上,甄选临床共性问题、热点问题、专科问题及医患纠纷案例等,自行摸索并建立了《儿科医学生医患沟通情景式训练培训课程实施方案》、《医患沟通训练手册》和动态进行的情景训练。

4. 教学资源的积累、利用和推广:兼具深度和广度的《儿科综合学科网络课程》、传承奉献的儿科学教材建设。


未标题-3.jpg

下一篇: 本科长学制学生培养概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