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 科室导航 > 精神科 > 科普知识 > 正文

怎样让孩子远离“抑郁”

作者:崔永华 2020-02-14 18:08:25 来源: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浏览次数:

抑郁症是全球最具挑战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会扰乱社会和情感发展,这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人际关系问题、学习能力下降、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和药物滥用。此外,在青少年时期抑郁的人更有可能在一生中反复抑郁。

近日,《情感》(emotion )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消极情绪分化(negative emotion differentiation,NED,即用精确标签对负面情绪进行细微区分的能力)的新研究。研究发现,那些不善于辨别自己负面情绪的年轻人,更容易在经历压力生活事件后出现抑郁症状。相反,那些表现出高NED的人更善于处理压力带来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从而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情绪升级为临床显著抑郁症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能够准确而细致地描述自己负面情绪的儿童和青少年比那些不能这样做的同龄人更能抵御抑郁。

情绪虽是主观感受,却不因人的掩饰而转移消失,她只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时间越久伤害越大,也许未来某个不起眼的小事就能引发内心的情绪炸弹。据统计,目前与情绪相关的疾病达两百多种。我国抑郁、焦虑等情绪相关障碍的患病率30年间增长了20多倍。小到胃疼痛经,大到癌症冠心病都跟情绪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在医学正在向“精准医学”迈进的今天,如何精准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必修课,也是让孩子远离“抑郁”的法宝。

对于情绪,每个人都不陌生,喜怒哀乐在我们的生活中轮番上演。而情绪管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情绪管理不是简单地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在正确理解情绪、体察接纳自身真实情绪的基础上,掌握调适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与技巧,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1、教会孩子给每一个情绪贴上标签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给每一个情绪准确地贴上标签。

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

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2、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温习。据调查,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

我们自己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让孩子学会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也可以让孩子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其实这就是在训练孩子转念的能力。

3、不做情绪绑架

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我们家长也是,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要让孩子对家长的情绪负责。

家长应尽量少这样说:“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那样做,妈妈不喜欢”。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心情不好,因为别的事情,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马上就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

4、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给处理办法。

5、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认识到消极情绪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自己能保持中性态度,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有很多情况,孩子是被家长的坏情绪火上浇油,愈演愈烈。

6、教给孩子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

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有利于化解情绪。

要教给孩子一些适合孩子的处理消极情绪的方法,常用的包括但不限于:镇静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

上述“六招”归纳为一句话:真正做到接纳孩子的一切,就是陪伴他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种情绪,再教会他给每一个情绪画上标签。


上一篇: 这样治疗自闭症,到底靠不靠谱?

下一篇: 上课离开座位,是多动症还是自闭症?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