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 正文

遗尿症
作者:刘小梅 2020-12-01 17:45:19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疾病中文名:遗尿症

疾病科室:儿科、肾内科、泌尿科、遗尿专科

疾病别名:夜间尿失禁、尿床

疾病摘要:

· 在夜间睡眠时出现不自主排尿现象

· 病因有遗传、心理因素及生理发育延迟

· 除了睡眠时尿床外,可能伴有下尿路症状

· 有自愈倾向,随着年龄增加约15%患儿可自愈

一、概述

疾病定义

遗尿症(enuresis)又称为夜间尿失禁或尿床,是指5岁以上儿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常在晚上睡眠时反复出现不自主的排尿现象。

国际疾病分类把遗尿症定义为5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发生2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漏尿症状,7岁及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尿床1次,且连续三个月以上,没有明显精神和神经异常。

流行病学

2015年调查显示,我国遗尿症的发病率与10年前相比,5岁儿童发病率由11.8%上升到15.3%,5~18岁儿童发病率由4.07%上升到7.88%,可见儿童遗尿症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部分患者可随着年龄增大,遗尿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疾病类型

夜间遗尿根据是否出现下尿路的症状,可分为单症状夜间遗尿症和非单症状夜间遗尿症。

单症状夜间遗尿症

是指患者仅有夜间尿床的症状,没有出现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的症状.

非单症状夜间遗尿症

是指患者除有夜间尿床的症状外,还出现了下尿路的症状或膀胱功能的障碍,包括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或下尿路疼痛等。

根据遗尿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发性遗尿症和继发性遗尿症。

原发性遗尿症

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指尿床从婴儿期延续而来,患者从未有过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

继发性遗尿症

指患者曾经有过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后,再次出现尿床的现象。常需要积极寻找诱发因素或疾病病因。

二、病因

原发性遗尿症的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生理发育延迟和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导致的。

基本病因

遗传因素

约有62%遗尿症患者的父母或其他亲属,曾经有过类似的病史,提示可能有遗传倾向。

生理因素

· 睡眠因素:觉醒中枢发育延迟或受影响致睡眠过深或睡眠难被叫醒,膀胱充盈时不能觉醒起床排尿;

· 夜间多尿: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不足,夜间尿液不能浓缩,或睡前饮水过多,肾脏在夜间产生大量的尿液;

· 膀胱功能异常:夜间逼尿肌过度兴奋,生理性膀胱容量减小,尿液不能储存;

· 发育迟缓:中枢神经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不协调。

心理因素

养育方式不当,缺乏排尿习惯和规范如厕训练,以及其他社会心理影响,如环境变化、惊吓、惩罚、严厉批评或长期的焦虑紧张不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排尿习惯发生改变或排尿调节控制能力受到影响。

疾病

· 泌尿系统疾病:下尿路畸形或梗阻、泌尿系感染、高钙尿症、肾脏疾病及肾功能不全等。

· 全身性疾病:糖尿病、尿崩症、镰状红细胞贫血等。

· 神经系统疾病:脑发育不全、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综合征等。

· 心理性疾病:焦虑症、抑郁症、注意力缺陷综合征、抽动症等。

诱发因素

在以下儿童群体中,遗尿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 年龄和性别:多发生于5~10岁儿童,男孩多见。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常伴有睡眠障碍、逼尿肌过度活动、夜间多尿,可以引起遗尿。

· 便秘:直肠膨胀扩张直接压迫膀胱后壁,从而导致膀胱过度活动,引起遗尿。

· 尿不湿:长期使用纸尿裤会影响排尿控制能力,产生“尿布依赖”。

三、症状

遗尿症多数自幼发生,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除了睡眠时尿床外,还常同时伴有下尿路的症状。

典型症状

夜间睡眠中尿床是所有遗尿症患者的共同表现,患者睡眠过沉,难于唤醒,常尿湿或醒后才察觉,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白天睡眠中也可发生遗尿。

伴随症状

泌尿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除尿床外,可出现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失禁、尿细流等症状。

精神心理障碍

遗尿症患者多表现为自卑、焦虑、社会适应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和行为问题,可持续到成人。

四、就医

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家长应提高警惕,陪同孩子前往医院就诊,配合医生完善生长发育、健康情况和家庭环境的调查,并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尽早诊断,早期治疗。

· 大于5岁仍出现尿床的症状;

· 既往尿床症状改善后再次发作;

· 尿床伴有尿急、尿频、尿失禁、大便干结、打鼾等。

就诊科室

儿童患者前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或儿童专科医院的肾内科、泌尿科或遗尿专科就诊。

对于遗尿症患者,尤其是继发性遗尿症的患者,需要积极寻找病因或诱发因素,对病情评估后前往相应科室治疗,如尿崩症、糖尿病患者前往内分泌科就诊,存在精神心理行为问题的患者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脑脊髓病变致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前往神经科就诊,夜间鼾症,睡眠通气障碍到耳鼻咽喉科就诊。一旦原发病好转,全身情况改善,遗尿症也会消失。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 患者的生长发育状况及脊柱形状,检查神经系统和脊柱是否发育正常;

· 是否存在腭扁桃体肥大等体征,这些可能诱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其他睡眠呼吸困难;

· 通过腹部触诊,检查是否有直肠团块和膀胱体积异常,有助于诊断便秘和巨大膀胱。

实验室和影像检查

· 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和尿白细胞可以帮助判断肾病、泌尿系感染、糖尿病引起的遗尿;

· 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泌尿系结构异常、膀胱储尿量、膀胱厚度、残余尿量和直肠直径;

· 血生化检查:了解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等,排除有无器质性疾病、尿崩症、糖尿病等;

· 脊髓磁共振检查:可以发现有无脊髓病变;

· 尿动力检查:了解尿动力情况,储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尿道功能。

鉴别诊断

尿失禁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的从尿道流出,白天清醒时经常发生,夜间可有遗尿,多继发脊髓病变、泌尿系统畸形、泌尿系感染、尿动力异常、神经系统疾病等。

神经性尿频

是指儿童非感染性的尿急迫、储尿量减少,特点是患者在白天尿频、尿急,入睡后尿频消失。

五、治疗

遗尿症的治疗原则是重视基础治疗,依据病因和临床分型选择药物疗法或报警器唤醒治疗等。基础治疗需要贯穿治疗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作息餐饮调节、排尿行为治疗、觉醒训练与心理治疗等。

一般治疗

心理治疗

家长必须正确认识遗尿的病因,意识到遗尿不是患儿的过错,避免指责患儿,鼓励患儿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帮助患儿树立治疗的信心,减轻患儿心理负担。

作息餐饮调节

· 帮助患儿制定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 白天适当多饮水,睡前2~3小时限制液体和食物的摄入;

· 避免食用寒凉、高糖、含茶碱等的食物或饮料;

· 晚餐早吃,推荐清淡饮食,少盐少油,饭后不要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

排尿行为治疗

· 教育患儿规范的如厕习惯;

· 监督患儿养成白天规律排尿的习惯;

· 养成睡前排空膀胱的习惯。

觉醒训练

· 夜间不要随意唤醒患儿起床排尿;

· 摸索患儿夜间排尿规律,在膀胱涨满时唤醒患儿排尿;

· 排尿时,将患儿唤醒至清醒状态下,在卫生间排尿。

伴发疾病治疗

治疗导致遗尿症的原发疾病,原发疾病治愈,遗尿症状常随即缓解。

遗尿报警器

安放在床铺或内裤上,当遗尿发生有少许尿液漏出时即可同步发出声响或震动的警示,从而唤醒患儿感受尿意起床排尿。

· 适应证:每周尿床≥2次,每晚遗尿不超过2次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

· 疗程:常需要连续使用2~4个月,或者连续使用14天不尿床。

· 疗效:一般使用8~10周起效,治愈率为30%~87%,复发率为 4%~55%。

· 注意事项: 每晚都要坚持使用,家长夜间不必提前唤醒患儿,初起时可能需要家长辅助训练完成。

药物治疗

去氨加压素

是目前治疗遗尿症推荐应用的一线用药,尤其适用于有夜间多尿的患儿。睡前1小时服药,服药前1小时和服药后8小时应限制饮水,睡前提醒患儿排空膀胱。个别患儿可有头疼、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抗胆碱能药物

适用于膀胱容量小或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儿,常用药物包括奥昔布宁、托特罗定、消旋山莨菪碱和索利那新等。

患儿常有口干、便秘和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期间,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排尿、排便情况,以及是否伴有发热等继发泌尿系统感染征象,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环类抗抑郁药

目前不作为治疗遗尿症的一线用药,只适用于遗尿报警器、去氨加压素和抗胆碱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常用药物主要为丙咪嗪。

患儿常有口干、便秘、排尿困难、恶心、失眠及情绪改变等不良反应,甚至出现晕厥、心悸、心律失常等严重的心脏毒性不良反应,因此服药时剂量必须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

指将双腔测压尿管置入患儿膀胱内,当患儿膀胱收缩时,医生可通过显示仪器发现并嘱咐患儿收缩盆底肌,从而抑制逼尿肌收缩,通过反复训练,教会患儿如何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

该方法适用于教育引导药物疗效不佳的患儿。对膀胱尿道功能紊乱,特别是合并有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小的遗尿症患儿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此外,该治疗方法需要患儿有一定的依从性和理解力,适用年龄较大的患儿。

经皮神经电刺激

该方法适用于膀胱过度活动的遗尿症患儿,安全、无创、不良反应少,但整体的治愈率低。

六、预后

小儿遗尿症具有自愈倾向,随着年龄增加每年约有15%的患儿可以自愈,但是部分患儿症状持续时间很长,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发育,有1%~2%的患儿可持续至成年。

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后可完全治愈,即使复发,二次巩固治疗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并发症

精神心理损伤

患儿可以因为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压力而诱发遗尿,也会因为遗尿表现为内疚和尴尬,损伤自尊心,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时可出现精神心理障碍。

皮疹

患儿尿床后不能从睡眠中醒来,尿液浸湿内裤,长期穿着潮湿的内裤睡眠可能诱发患儿阴部和臀部的皮疹。

七、日常

遗尿症患儿的日常护理,应以教育诱导为主,同时加强患儿生活的管理,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家长可以每2~3个月带患儿进行1次门诊随访。

家庭护理

家长应强调夜间尿床不是患儿的过错,耐心、反复地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儿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同时加强患儿作息和饮食方面的管理,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

鼓励患儿日间积极饮水,保证水分的摄入,睡前2~3个小时不再进食饮水,晚餐饮食以清淡为主,同时避免食用含咖啡因(咖啡、茶)的饮料和食物。

休息

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作息,固定睡眠时间,保障睡眠时间,有条件者培养午睡的习惯,防止夜晚睡眠过深;晚饭后不要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如果夜间需要唤醒排尿,要保证患儿处于完全清醒的状态。

排尿

教育监督患儿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每天排尿4~7次;同时鼓励患儿睡前排两次尿,一次在就寝前,一次在入睡前。

日常病情监测

建议家长采用排尿日志的记录方式,了解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同时为治疗提供预后信息。排尿日志的内容包括:

· 入睡时间;

· 入睡前尿垫重量和晨起尿垫重量;

· 饮水时间和饮水量;

· 排尿时间和排尿量;

· 有无尿床,有无尿急、尿失禁、便秘等症状。

特别注意事项

患者如果出现排尿不适、头痛、头晕或精神心理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预防

原发性遗尿症主要是生理性发育延迟的表现,需要提早发现排尿行为问题提前预防,尤其是有遗尿家族史的儿童,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孩子降低尿床现象的发生:

· 维持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精神刺激和情感创伤;

· 养成昼夜分明的作息习惯;

· 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 避免长期依赖尿不湿。

八、参考资料

[1] 沈茜,刘小梅,姚勇,郭维,周蔚然,马骏,王倩,易著文,徐虹.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J].临床儿科杂志,2014,(10):970-975.

[2]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学组和泌尿外科学组.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21):1615-1620.

[3]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691-1692.

[4] 夏正坤,徐虹.《儿童遗尿症诊疗规范》[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 王爱华,廖鸣慧,刘小梅,张纪水,周蔚然,沈颖.遗尿症儿童情绪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2):136-139.

[6] 马艳立,沈颖,刘小梅.儿童夜间遗尿症诊疗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 33 (17):1348-1350.

[7] 汪玺正,文一博,王庆伟,等.使用尿不湿对夜间遗尿症发病率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3(2):202-206.

[8] 王仲易, 杜可, 李晨, et al.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遗尿症(修订)[J]. 中医儿科杂志, 2018, 14(01):4-8.

[9] 赵海,林涛,李旭良,魏光辉,何大维,刘俊宏,吕麟亚,张德迎.生物反馈和行为疗法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对比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34(8):595-598.

[10] Austin PF,et al.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port from the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Continence Society.[J]. British Journal of Urology, 2016, 35(4):471-481.

[11] Practical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nure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2, 171(6):971-983.

[12] Radmayr C, Bogaer G, Dogan HS, et al. EAU guidelines on paediatric urology[M]. Arnhen: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2018.

[13] Esposito M , Gallai B , Parisi L , et al. 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 as a risk factor for sleep disorders: an observational questionnaire-based multicenter study[J].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2013, 9(default):437-443.

[14] Tryggve Nevéus. Nocturnal enuresis—theoretic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J]. Pediatric Nephrology, 2011, 26(8):1207-1214.

[15] Kim J M . Diagnostic Value of Functional Bladder Capacity, Urine Osmolality, and Daytime Storage Symptoms for Severity of Nocturnal Enuresis[J]. Korean Journal of Urology, 2012, 53(2).

[16] Balaban M , Aktas A , Sevinc C ,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enuresis nocturna and adenoid hypertrophy[J]. Archivio Italiano di Urologia e Andrologia, 2016, 88(2).

[17] Raheem AA,Farahat Y,et al.Role of posteriortibial nerve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 A pilot study[J].J Urol,2013,189(4):1514—1518.

上一篇: 正确认识系统性红斑狼疮,莫要谈“狼”色变,教你如何与“狼”共舞

下一篇: 新生宝宝为什么都要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