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 赵凤毛 > 科普知识 > 正文

髓母细胞瘤科普

2025-08-26 17:15:32 浏览次数: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后颅窝恶性胚胎性肿瘤,约占儿童脑肿瘤的15-20%,高峰发病年龄为3-8岁,以男性相对多见。每年全球约有5-7/100万儿童被确诊,我国现存患者超过3万人。髓母细胞瘤起源于小脑的神经上皮细胞,具有侵袭性强、生长迅速的特点。髓母细胞瘤最显著的特征是通过脑脊液播散的倾向较高。

罹患髓母细胞瘤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大部分病例为散发,仅小部分与遗传综合征相关,包括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李法梅尼综合征。

髓母细胞瘤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行走不稳、易跌倒等小脑蚓部受损所致共济失调症状。对于婴儿患者可表现出头围异常增大、囟门膨隆;对于肿瘤脊髓转移患儿可能出现背部疼痛、下肢无力等神经根刺激症状。

在诊断方面,头CT可作为初步影像筛查,头MRI平扫及增强可评估病变大小、位置情况。若高度怀疑髓母细胞瘤,还需进行全脊髓MRI检查。

髓母细胞瘤的组织学病理包括经典型、促结缔组织增生/结节型、广泛结节型和大细胞/间变型。随着近年研究的深入,基于甲基化模式的表观遗传学改变,细化为WNT、SHH、Group3、Group4四个分子亚型。WNT型是由WNT信号通路异常活跃驱动的,而WNT信号通路通常在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WNT型占髓母细胞瘤的10%左右,多见于儿童和成人,极少见于婴儿。绝大部分WNT型存在CTNNB1基因的突变,此亚型很少转移。组织学一般为经典型。在儿童中,WNT活化型是4种亚型中预后最好的一种,5年生存率超过95%。SHH通路基因的散发改变是SHH型中最常见的驱动因素,常见的改变包括PTCH1功能丧失、SUFU突变或缺失、SMO突变激活,GLI1/GLI2扩增和MYCN扩增。SHH型占髓母细胞瘤的25%~30%左右,组织学上以促纤维增生/结节型多见。SHH型伴TP53突变的患儿预后较差。Group3型是分子分型中预后最差的,最常见的改变为MYC扩增,该亚型中比较多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大细胞型/间变型,复发转移的风险比其他几个亚型更高。Group 4型的发病高峰为青春期,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小部分患儿在诊断时可见转移,此亚型组织学通常表现为经典型。

分子亚型的危险度分层:

1.低危(5年生存率大于90%)—WNT型,11号染色体单倍体且未发生转移的Group 4型。

2.中危/标危(5年生存率75-90%)—无转移、无MYCN基因扩增、不存在TP53突变的SHH型,无MYCN基因扩增且未发生转移的Group 3型,无11号染色体丢失且未发生转移的Group4型。

3.高危(5年生存率50-75%)—已经发生了转移的SHH型和Group4型,存在MYCN基因扩增的SHH型。

4.极高危(5年生存率小于50%)—存在转移灶的Group 3型,存在TP53突变的SHH型。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髓母细胞瘤的手术目标为在安全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切除病变,并获取组织学诊断、减轻占位效应、治疗症状性脑积水。由于仅四分之一患儿需要永久的脑脊液分流,故不推荐在肿瘤切除前常规进行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或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肿瘤切除后10%-25%的病例出现小脑缄默综合征,导致语言能力减退并进展为缄默;还以情绪不稳定、肌张力下降和共济失调为特点,严重程度不同,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缓解。放疗用于控制后颅窝残余病灶,同时控制脑脊髓播散灶。标准放疗方案为全脑全脊髓照射23.4G,后颅窝的剂量增加到54Gy。由于3岁以下的儿童放疗副作用较大,通常仅进行化疗或先化疗后延迟放射治疗。对标危儿童、高危儿童和3岁以内的儿童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顺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复发病例通常比初诊肿瘤更难治疗,尝试再次切除、再次放疗和大剂量化疗的生存率低于10%。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诊断时的年龄、诊断肿瘤有无播散或转移、手术是否全切病变、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瘤的危险度分层等。大约四分之三的髓母细胞瘤患儿经综合治疗后可活至成年。建议治疗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MRI,后续每6个月复查直至5年。长期随访需关注神经认知功能、内分泌功能、继发其他肿瘤的风险。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