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 正文

遗传的“夜盲”——视网膜色素变性
2024-08-26 18:25:35 浏览次数: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种复杂基因突变造成的遗传性视网膜色素膜变性类的疾病谱。它以进行性视网膜变性及功能障碍为主,主要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及感光细胞。临床上以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及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为特征。

图片34.jpg

什么人群患RP,什么时候发病?

世界范围内RP的发病率为1/4000-5000,有40%-50%的患者有RP家族史,近亲联姻发病率更高。大多数儿童时期开始发病,到40岁视野缩小到法律盲的标准。少部分病例发病年龄晚,直到成年都无症状。

RP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基因突变是发生RP的根本原因。1989年发现了首个RP基因突变,位于染色体3q21.3的视紫红质基因(RHO)。视紫红质是在视杆细胞膜内吸收光的色素。1990年发现了该基因编码的第23位氨基酸由脯氨酸变为组氨酸。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在临床普及,RP致病基因发现速度呈指数增长,目前已在大约70个基因中发现了3000多个突变。

RP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怎样的?

RP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由于感光细胞丢失出现的夜盲、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眼底检查会发现视盘呈蜡黄色,视网膜血管细,中周部可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晚期会出现黄斑囊样水肿。少部分RP患者除了眼部表现外,伴有多系统改变,被称为综合征型RP。最常见的是Usher综合征,伴有先天性或早发性听力障碍,随后发生RP。Bardet-Biedl综合征是第二常见的综合征,表现为多指(趾)畸形、肥胖、肾脏异常和发育迟滞。还有肾消耗病基因的突变,可引起儿童期终末期肾病和RP。

基因检测可查到致病基因。2016年,美国眼科学会发布了一份立场声明,支持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管理中的作用。

如何确诊RP?

RP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情况。主要包括:有夜盲(难以适应黑暗)和周边视力丧失的病史;眼底检查见视神经蜡样苍白、动脉变细及周边视网膜色素改变;辅助检查结果(全视野ERG显示视杆细胞变少,而后是视锥细胞变少;Goldmann视野检查显示视野缩小;暗适应测定异常)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诊断及指导治疗。

RP是否有特效治疗方法?

在不给予干预治疗的情况下,RP的自然病程差别比较大。部分病例在儿童就出现严重的视力损伤,如果伴有近视、远视或散光的情况,往往误诊为弱视。而部分患者直到成年都无症状。RP的典型病程是逐渐丧失周边视野,表现为向心性视野缩小,大多数患者因视野缩小到40岁时已满足法定盲的标准。

目前治疗方法有补充维生素和营养可能有效,视网膜细胞移植、视网膜假体植入及基因疗法,均为在验状态。

RP患者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如何避免?

在RP基因突变中,超过50%的为常染色体显性RP,如果夫妻对方无致病疾病携带,下一代发病的概率约为50%。30%的为隐性RP患者,如果夫妻对方无致病疾病携带,下一代携带不发病。还有X连锁RP患者,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在X染色体,多为女性携带,男性发病。在这种情况下发病的男性生的孩子,女性携带不发病,男性不携带也不患病,是健康的个体。

图片35.jpg

上一篇: 早产儿妈妈要知道——眼底筛查

下一篇: 一出生就患有青光眼?可能是患上了这种罕见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