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 科室导航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健康科普 > 正文

儿童人工耳蜗科普

2020-03-09 16:20:42 来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浏览次数:

1. 儿童人工耳蜗调试间隔

人工耳蜗开机通常在植入术后1~4周进行。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由于植入者的电极阻抗、听觉通路、听觉中枢等对声音的传输和感受均会随时间及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因此需要结合上述因素以及儿童的听觉和言语情况进行调试。一般来说,调试常在开机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9和12个月进行,之后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调试,也可根据使用中的情况实际对上述调试时间进行个性化调整,以保障耳蜗宝宝们得到最佳的听觉补偿和聆听动态范围。

2. 宝宝定期调试的重要性?

(1)在最初开机的一段时间,宝宝可能对很小的声音都接受不了,会觉得害怕、吵闹和烦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就会觉得声音太小,需要进行调整。

(2)耳蜗电极表面阻抗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同样会影响宝宝听声音的感受。

(3)小龄儿童人工耳蜗调试时,听力师需要依靠观察宝宝状态或家长反馈来进行针对性和个性化参数设置。而宝宝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各方面能力和反应发展很快,这就需要定期调试,让耳蜗参数更适合宝宝目前的进步情况。

3. 什么情况下必须马上联系听力师,带宝宝复查?

图片1.jpg

4. 什么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宝宝调机间隔时间?

图片2.jpg

5. 人工耳蜗调试有哪些方式?

调试(mapping)是通过电脑及专门的设备,由专业人员调节人工耳蜗装置中的参数使之为病人最舒适、最有效的刺激并让病人舒适地听到各种声音的过程。宝宝的调试方式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方式:

图片3.jpg

6. 人工耳蜗工作原理是什么?

人工耳蜗分为外部处理器和植入体两部分,植入体需要手术植入。大概的工作原理是绕过了受损的内耳毛细胞,通过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人工耳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替代一个器官的“人工器官”。

图片4.jpg

7. 什么是人工耳蜗编码策略?

作为人工耳蜗系统信息处理的核心,声音处理策略也是几十年来植入者效果不断提高的主要贡献者。它是指将言语声的某些特征经过一定方式的处理,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特征的电信号的过程,例如,针对于改善噪声下言语识别、声调和音乐识别的精细结构编码策略等。编码策略的改进已经成为提升人工耳蜗使用成效的重要方面。

图片5.jpg

8. 宝宝调试时,听力师都在做些什么?

图片6.jpg

9. 为宝宝调机,家长需要做什么?

图片7.jpg

10、 为什么听力师在调试时要评估宝宝听觉言语能力?

人工耳蜗为听障儿童提供了发展言语必不可少的听觉信息输入,使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听觉感知、言语识别能力逐步提升,听觉言语能力的进步发展最终关系到宝宝能否实现交流并回归主流社会。因此,关注人工耳蜗儿童的听觉言语能力是康复成效评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图片8.jpg

11、 评估宝宝听觉言语发育能力有哪些方式?

现有的常用评估工具可以按其测评方式大致分为父母问卷和对儿童进行的标准化测试两大类。由于低龄婴幼儿群体的特殊性,父母问卷是评估人工耳蜗儿童听觉言语能力的重要有效手段。

图片9.jpg

12、 影响宝宝人工耳蜗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工耳蜗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重度或极重度耳聋的发病时间、病因、病程,耳蜗及听神经发育情况,植入年龄,植入术前助听器配戴史、残余听力情况、教育环境以及社会和家庭支持情况,对人工耳蜗合理的期望值等。

13、 不同年龄段儿童听觉言语发育程度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听力追踪一方面依赖于医疗机构的听力筛查监测,另一方面依靠家长的日常观察。下面列举了正常婴幼不同时期关于听力发育和语言发育的发育水平,可以作为参考。

图片10.jpg

14、 宝宝开机后,马上就能学会说话么?

人工耳蜗的作用只是解决了“听见”的问题,而对于“听懂”和“会说”的问题,人工耳蜗是解决不了的。问题的关键是传入大脑中枢的声音能否被辨认、理解,能否组织成语言被人听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孩子在说话前首先需要获得一定的听觉经验,听力正常的宝宝学说话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直到1岁左右才能开始说话。宝宝开机后,我们应该把他看作听觉年龄为0岁的儿童,也就是没有任何声音经验的儿童。那么听觉经验的累积也需要一个科学的过程,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理解。

察觉,孩子首先要能感知到声音,这是康复训练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各种声音刺激,借助视觉和触觉等辅助手段,使听障儿童知道声音的存在,让孩子主动关注声音,对声音产生兴趣。比如:让宝宝敲一敲小鼓、摇一摇铃铛、拍打发声玩具、叫宝宝的名字待宝宝反应后亲亲宝宝等。

分辨,这是孩子理解声音的重要基础。如果只听到声音,但无法分辨声音,那么他所听到的声音将被当作无意义的噪音。这一阶段应通过训练让大脑认识声音的不同,积累区分声音的经验并培养听觉分类的能力,比如分辨声音的大小、时长、音调等。

识别,即儿童能够将听觉刺激与发声客体进行标识的一种听觉能力,如果孩子只能区分声音的差异却无法区分细节的差异并整合起来,比如孩子无法区分/b/音和/m/音,他就无法正确地指认“包”和“猫”的卡片。 这一阶段应强化语音刺激,建立声义联结,形成听觉表象。

理解,即儿童能够通过听觉理解语言的含义,是一种较高的听觉水平,这是真正听懂、听明白人说话的最后阶段。有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说“帮妈妈拿鞋”,孩子能准确重复这句话,却无法执行命令,那么这个孩子能识别声音,却无法理解声音的含义。 这一阶段应培养感知连续言语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言语信息的能力。

只有听觉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宝宝才能开口表达。爸爸妈妈们,你们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是否跳过了以上内容呢?

15、 为什么聋儿家庭康复如此重要?

● 针对性强:在康复机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对多的形式,每个孩子一对一训练时间有限。在家庭环境中,不只是一对一 ,甚至是多对一。家人最熟悉孩子的情况,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教育内容,扬长避短,将孩子的优势发挥出来。

随机性强:言语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而言语的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提升。在家庭康复中,家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碰到什么教什么,什么感兴趣教什么,往往效果最好。

家长与教师合二为一:并不是说完全的家庭康复是最好的,方法不正确、进步速度慢等也是家庭康复的劣势。此时结合康复教师指导,家长强化运用,效果会更显著。

全面性强:无论是情绪情感、社会交往、自我管理、道德及语言等各方面能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培养和提高的机会,这是家庭康复不可替代的优势。

16、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家长应知道的一些策略

● 说话时要靠近孩子的助听设备,最好蹲下与幼儿保持相同高度。

● 靠近助听设备并保持适当距离(约15厘米) 。

● 帮助孩子定位声源,让孩子了解声音与其代表的意义之间的联系。

● 使用正常的音量、语速、节奏和强度——调整丰富的语调,喜怒哀乐等。

● 尽量避免孩子看到您的口型,语音开始、语音结束。

● 同一时间只能一个人说话。

● 要不断地重复——注意 在多次重复的情况下,请保持新鲜感。

● 利用自然情境: 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例如:流水声、敲门声、炒菜声、走路声、闹钟声、咳嗽声等等。我们可以:在孩子穿衣服、叠衣服时,对孩子说… ;在打扫卫生时,请孩子来帮忙… ;家中有人来,请孩子一起接待客人… 。

17、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宝宝听的情况

◆ 小声音:在宝宝刚刚开机,尤其是年龄很小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声音,更加不知道听到声音要转头去寻找,因此我们很难准确获得宝宝实际听力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您细心、耐心的观察,并及时反馈给听力师。如果声音响起,宝宝出现以下反应,都代表听到了声音:

微微皱眉、睁眼、转动眼珠、面部微微抽动

开始或停止哭闹、吸奶

四肢运动

当然您也可以多次尝试,如果大多数听音响起时宝宝都作出了反应,那么证明这样的声音宝宝已经听到了。

◆ 大声音:当宝宝听到很大的声音,感到不舒服时,会突然大哭,拽下头件,表现出害怕的样子。但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景都会令宝宝感到害怕,比如突然出现的奇怪声音、犬吠声、大人吵架或是爸爸妈妈训斥他的声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声音虽然比较大,但这种音量对宝宝来说缺并不一定不舒服。如果宝宝听到的声音太大,感到震耳,他会随着声音的响起眨眼睛,大一点的宝宝也会抱怨头痛。如果发生上述问题,您需要及时跟听力师联系,尽快安排再次调机时间。

18、 叫宝宝名字,不回答,就是听的不好么?

常常会有家长询问,宝宝自己玩儿的时候,叫他名字经常不理我们,是宝宝听力不好么?其实并不一定是听力的原因,即使是成人,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对外界的声音也常常忽视,尤其是当宝宝面对急剧新引力的玩具或22看电视时,贪玩的天性会让宝宝对父母的呼唤不做反应。

19、 听力师常说的“听声放物”是什么

“听声放物”游戏,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宝宝建立声音意识,判断声音有无,学会听到声音,放一件玩具。通过“听声放物”游戏,我们可以更准确的得到宝宝听力阈值,为下一步调机和言语康复提供依据。

◆ 准备:鼓、铃铛、钥匙串、三角铁等发声物品。积木、插片和串珠等玩具。

◆ 方法:

(1)需两名家长配合,妈妈与宝宝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桌子上摆好积木等玩具;爸爸坐在宝宝正后方,拿好发声物品。

(2)妈妈手把手让宝宝拿起一块积木放到小耳朵上听,准备好后,爸爸在宝宝身后敲一下鼓或是摇一下铃铛。

(3)听到声音后,妈妈扶住宝宝手,把积木放好,完成一次“听声放物”。每次完成后要及时鼓励表扬宝宝,调动起宝宝的积极性。

(4)妈妈手把手教宝宝重复3-5次“听声放物”后,可以尝试让宝宝自己听,自己放。注意:爸爸每次给声的时间间隔可以不一样,以免聪明的宝宝会建立错误的反应(无论有没有声音,宝宝拿起积木就放),同时要让宝宝学会等待声音。

20、 家庭听觉言语训练实例----游戏时间

游戏名称:我听到啦

材料准备:各种发声玩具或物品

操作方法:

一位家长用玩具安静的吸引孩子的视线,另一位家长在身后让闹钟、电话等物品或发声玩具发声。每次发出声音后,观察孩子的眼睛、表情等判断是否听到。如果孩子做出反应,面对这孩子的家长要马上说:“噢,你听到了。”后面的家长也可以在孩子身后叫孩子名字,如果孩子做出回头等反应,要立刻给孩子反馈:做出高兴的表情、拥抱他,同时说:“你听到了,听到我在叫你名字。”如果孩子没有对声音做出任何反应,家长要把手指向自己的耳朵,说:“我听见了!”再指向他的耳朵说:“听,有声音吗?”“你听到了吗?”“是什么声音?”等,然后带领孩子找出发声物体。

注意事项:

吸引视线的家长一定要保持安静,每一次发出声音都要观察孩子的反映,积极的反馈给孩子,“你听到啦!”即使孩子在多次训练的情况下都没有反映,请您依然表现出“努力、你很棒”的状态,我们的幼儿是敏感的,您微小的变化都能被幼儿察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刘海红,李颖,金欣,刘鹏,王雪瑶

2020-3-1


上一篇: 风和日丽的春天,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打喷嚏?

下一篇: 听力障碍科普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