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党建园地 >党务信息 >党员风采 > 正文

“有困难,找铁华”
——探访麻醉科的“金牛”
2021-07-02 16:08:00 来源:宣传中心 江大红 浏览次数:

今年是牛年,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在北京儿童医院麻醉科,就有这么一位用实际行动践行“三牛”精神的“金牛”,他就是麻醉科主任医师郑铁华

郑铁华是一位随叫随到的“排雷英雄”。再难的气道插管,再细的深静脉穿刺,他都有办法为患儿打开生命通道,为孩子的抢救、手术、治疗攻下第一个难关。“有困难,找铁华”成了他响当当的招牌。

“最难的气道,最细的血管,找铁华”

小福(化名)今年13岁,两三个月前,右下颌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物,病理提示为硬化型横纹肌肉瘤,随后进行了规律化疗。但事与愿违,肿物越长越大,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就诊时,竟有冬瓜大小,把他的鼻子、口腔、咽喉等都挤得移位变形,导致他吃不了东西,甚至平躺着都呼吸困难。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为小福组织了多学科会诊,大家一致认为,他的手术势在必行。如此巨大的肿物,又占据了呼吸要道,手术第一个难关就是建立气道,科主任张建敏就打电话把郑铁华叫了过来,他是麻醉科公认的建立气道的专家之一。

肿物几乎霸占了小福的整个口腔,把他的嘴巴撑得根本合不拢,如果用常规给药方法和插管技术,很可能失败并造成患者呼吸衰竭,危及生命。首先无法使用人工面罩,其次只能经鼻行气管插管,以便给外科医生顺利切除肿瘤提供手术视野,而如果插管失败就只能行气管切开,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

怎么办?郑铁华给出的对策是:给小福使用一些特殊药物保持镇静,在小福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腔进行气管插管。这也意味着,一个13岁的男孩,要在意识淡漠的状态下,感受一根管子从鼻腔进入气道,并最大程度地配合操作。

郑铁华和小福来说,无疑都是极大挑战。于小福,疼痛、恐惧、焦虑不可避免;于郑铁华,如何通过药物降低小福的疼痛和恐惧,如何在解剖结构发生改变的鼻腔顺利完成插管,难度极大。

图片9.jpg

术前,郑铁华一有时间就去病房找小福和家长聊天。“当我问他想不想手术时,小福眼泪就出来了。我说,咱们好好配合,手术后就能想干嘛干嘛了,他就非常激动,”郑铁华说,他感受到孩子强烈的求生欲,多次沟通也建立了彼此的信任。“我们不希望孩子以后回忆这次手术都是痛苦”。

凭借着30余年的丰富经验,郑铁华带着团队,根据小福的体重及身体状况,认真选择镇静药物,并配合局部镇痛药物,将小福的不适感和紧张焦虑降到最低。在纤维支气管镜小小的屏幕上,郑铁华仔细分辨,“老马识途”,很快便在变形的鼻腔中找到了正确的插管路径,为手术奠定了关键一步。在倪鑫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王生才口腔科副主任于国霞主刀下,经过近12小时的手术,一个重达2.8斤的肿瘤,终于告别了小福的头颈部。术后第二天,气管插管就拔出了。如今,小福恢复得非常顺利。

面对如此高难度的气管插管术,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都为郑铁华捏了把汗,但心里也始终相信“铁华肯定行!”张建敏主任说,郑铁华就是麻醉科大家庭里的坚强后盾,最难的气道,最细的血管,找他总能办成。

确实,这不是郑铁华第一次施展专长。3年前,30厘米长的钢筋,从一名3岁女孩的口腔直插入颅底,当地医生无法进行气管插管,连夜赶到北京儿童医院。郑铁华通过光棒引导,一次插管成功;几个月大的婴儿,深静脉处肿胀,血管太细,别人试了都不行,他就能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癫痫皮层病灶切除术中,他恰如其分地拿捏着“火候”,让患儿在外科医生需要的特定时间醒来、睡去……不管是疑难危重病例,还是医院首例手术,郑铁华就像一个成熟稳重的舵手,为手术保驾护航,把患者安全送到河对岸。

随叫随到的“排雷英雄”

麻醉科很多同事的手机里,都留着郑铁华帮助过的病例照片。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只要条件允许,病人需要,他就随叫随到。

有一次,重症监护室一名几个月大的患儿,因下一步治疗需要进行深静脉穿刺,但孩子血管很细,又浮肿得厉害,医生试了没能成功。接到医院电话时,郑铁华正在家中休息,他二话不说,就从家里赶了过来,在超声引导下,终于穿刺成功,为孩子后面的抢救打下基础。还有一次晚上七点多,他还在医院加班,接到会诊电话也丝毫没有推脱,处理好手上的病人立马赶了过去,忙完到家已是晚上11点多。

对待年轻大夫、带教学生,郑铁华也是有求必应。2016年,福文雅医师第一天入职麻醉科,便感受到郑铁华的温文尔雅和平易近人。“一起工作5年,遇上不懂的问题、碰到困难气道的孩子、术中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抢救时,只要找铁华老师,他都会耐心解答。”她说,铁华老师对患儿也特别关爱有加,经常看到他术前牵着孩子的手,给孩子说着故事走进手术室。

“多掌握一门技术,就能多救回一条人命”,郑铁华总是这样勉励大家勤学苦练,并将自己数十年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现在,在北京儿童医院,小下颌畸形等常见困难气道患儿的气管插管,年轻医生也可以熟练解决了。

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是最紧密的搭档。“手术有铁华老师在,我们就感觉特别踏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李志强主任表示,外科大夫最希望的是,麻醉医生能确保术中麻醉的平稳,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关键时刻能顶住,而郑铁华就是这样一位麻醉医生。难得的是,对一些疑难危重病例,他还会主动跟外科大夫沟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虽然没几年就到了退休年龄,但郑铁华经常和年轻人一样加班加点,十几个小时的手术照跟不误。其实,他89岁的老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几十年的冠心病、糖尿病、脑梗等慢性病,加上腰椎骨折、股骨骨折做过3次大手术,现在无法自理。郑铁华承担了照顾母亲的重任,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总是利用周末带母亲看病。

在医院工作30多年,郑铁华可以称得上是“无差评”医生。“不管是外科大夫,还是科室同事、患者,没听到有人说他不好。”张建敏主任说,郑铁华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永远从容”

“最难的气道,最细的血管”,可不是谁都能轻易完成插管和穿刺的。就拿小福术中用到的纤维支气管镜来说,它是小福气管插管成功的关键之一。郑铁华之所以能运用自如,离不开他身上一个鲜明的特征:爱学习。

郑铁华今年55岁,1990年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毕业后,便来到北京儿童医院从事麻醉工作。31年来,同事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抱着麻醉相关的书,儿科麻醉学、心脏麻醉、胸科麻醉等,一有空闲,就坐在角落里看。

近十几年来,小儿麻醉新技术发展快速,可视化、纤维支气管镜、光棒等技术在临床麻醉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郑铁华在科里年龄偏大,年资较高,却始终是最早也最爱琢磨这些新技术的人。

“虽然我工作年头长,但临床中还是经常会遇到没见过的病例,不能眼看着孩子们没了活路,”他谦虚地说,跟年轻人比,自己算不上聪明,当年的学习条件也不像现在这么好,只能不断学习,勤能补拙。“我就是特别喜欢干麻醉,干就要干好,要对得起病人的信任,对得起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良心。”

2009年,郑铁华43岁,张建敏主任见他还经常看麻醉方面的英文“大部头”,便安排他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疗中心参观学习了6个月。在那里,郑铁华看到了差距,当时国内小儿麻醉还没有的超声设备在美国已广泛运用,麻醉理念也更强调“舒适化”“可视化”等。这次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更让他意识到学无止境。

2010年,晋升为主任医师的郑铁华,开始对儿童麻醉中困难气道的处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展了保留自主呼吸的浅麻醉插管的研究,并逐渐成长为小儿麻醉圈知名的气道插管专家。

“铁华老师就是一名‘宝藏医生’。在我印象中,他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永远从容不迫,”与郑铁华共事13年的麻醉科主治医师王小雪感叹到,不论面对多么疑难危重的病人,他始终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郑铁华的爱学习并非仅仅表现在爱看书上,而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王小雪对此深有体会。去年,他们一起搭班成功为一名鸟面综合征困难气道患儿完成气管插管。令她意外的是,术后,郑铁华又拽着她一起学习研究,鸟脸综合征作为一种先天性畸形,后面可能还需要做什么手术,如果再遇到这样的病人,如何准备得更充分,处理得更完美等等。

事实上,碰上疑难危重病例,这种“手术预演”就常在郑铁华大脑里一遍遍进行。病人千差万别,再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无法运用到每一个病人身上。正是通过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郑铁华才有了面对疑难危重病人的底气,才有了敢为病人承担风险的信心,才有了外人眼中的从容不迫。

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张金哲院士是郑铁华的硕士生导师,2003年8月,郑铁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我毕业后就在儿童医院工作。在身边优秀党员身上,看到了‘公慈勤和’的院训精神,看到了做人就应该朴实,工作就应该严谨,对病人就应该和善”。

如今,郑铁华也成了别人眼中的榜样,年轻大夫说,看到郑铁华,就看到了学习的力量,勤奋的力量,坚持的力量,也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宣传中心 江大红 

上一篇: 始终不忘从医初心——北京儿童医院孙宁荣获2021年度“北京榜样·支援合作先锋”

下一篇: 孙宁:国家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