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 科室导航 > 心身医学科 > 科普知识 > 正文

心身医学:基于系统视角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李瑛)

2024-06-11 17:07:22 浏览次数: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战场”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显著增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设立的心身医学科,作为国内首家在儿童专科医院体系下设立的一级临床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与治疗思路。心身医学科的设立与儿童医学的发展以及儿童疾病谱的变化息息相关,是儿童精神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10年前,儿童精神科的就诊量相对较少,但如今,儿童精神科门诊常常“爆满”。这反映了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临床诊疗需求日益增加。各类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策接连推出,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都在不断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这种广泛的社会共识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推到了新的高度。而“儿少版”的心身医学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儿童青少年心身医学科主要治疗各种功能性障碍或心因性障碍,以及各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心理问题。近几年心身医学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精神专科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纷纷设立了心身医学科,这也反映了这一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心身医学的系统观与中医的整体观

心身医学强调的是心身同治的系统理念,基于这个点而言,心身医学与中医的理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医基于整体视角看待病人的问题,心身医学也强调心身同治的系统治疗理念。包括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系统医学,也是融合了中医的系统理论和现代分子医学技术,形成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多维系统观。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治疗方法,也拓宽了医学视野,使治疗更加全面和深入。

系统视角下的躯体症状

以功能性胃肠病为例,我们不仅要关注胃肠症状的生理性因素,还要考虑心理性因素。胃肠症状可能是孩子为了逃避上学而产生的“继发性获益”。此外,还涉及家庭系统因素,如父母情绪化的管教方式、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孩子的学习压力等。这些系统层层交错,反映了症状背后的复杂性。例如,孩子的胃肠症状可能是因为母亲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感到压力过大,通过胃肠症状来逃避学习压力。父母的情绪化管教方式、父母一方的缺失以及传统文化中对于父母的角色权责分配都有可能成为症状的原因。

系统的诊断思路决定了系统的干预思路

当我们用系统视角解读临床症状时,看到的不仅仅是症状本身,而是多个系统之间的互动。制定干预方案时,我们不仅干预症状,还需要干预整个系统。因此,系统视角的临床诊疗思路就决定了治疗策略的选择和治疗的预后。例如,对于功能性胃肠病,我们不仅需要对症治疗,还要通过家庭治疗改善亲子关系,调整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甚至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对家庭角色分配的影响等。也就是说,在处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不能单一地关注某个方面,而是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家庭仍然是心理问题的主战场

通过分析功能性胃肠病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和调整家庭系统的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通过家庭治疗改善亲子关系,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提高父母的教育能力,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健康的互动模式,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父母之间稳定的亲密关系,因为这个关系是家庭系统的根本基石。

系统视角是未来精神医学发展的趋势

通过理解和应用系统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看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心身医学科的设立,正是这种新思路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框架。心身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在未来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系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保障。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家长和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