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耳炎
作者:张杰 2020-04-01 14:43:39 来源:百度健康医典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疾病中文名:小儿中耳炎
疾病科室:耳鼻喉科、儿科
疾病别名:儿童中耳炎
疾病摘要:
· 发生于儿童的中耳炎性疾病
· 由病原菌感染或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引起
· 有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 一般预后良好
一、概述
疾病定义
小儿中耳炎是发生于儿童的中耳炎症,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鼓室,引起中耳腔黏膜感染或免疫反应所致。
该病特征性表现是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可伴或不伴全身症状。
流行病学
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的高发年龄段为学龄前,其中急性中耳炎多发于冬春季节,且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90%的6周岁以下儿童至少有一次急性中耳炎病史。
疾病类型
根据病因和起病缓急,该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急性中耳炎
常常在48小时内突然发病,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经咽鼓管直接进入鼓室,引起中耳腔黏膜感染,可以继发于普通感冒,可伴有中耳积液。根据中耳是否化脓又可分为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又称为渗出型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表现为鼓膜完整、中耳积液、听力下降。
·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3周以内。
· 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3周至3个月。
·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3个月以上。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患者耳内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
· 伴胆脂瘤型中耳炎:耳内流脓有特殊恶臭,颞骨CT可见骨质破坏现象。
· 不伴胆脂瘤型中耳炎:颞骨CT多无骨质破坏现象。
二、病因
不同类型的小儿中耳炎,病因有所区别:
· 分泌性中耳炎可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
· 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的急性感染引起。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由中耳炎反复发作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小儿中耳炎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其次是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基本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
病因复杂,可能和多种因素相关。
· 咽鼓管功能障碍:如咽鼓管阻塞、咽鼓管的清洁和防御功能障碍。
· 感染:常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 免疫反应:鼻部及呼吸道I型变态反应与中耳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 胃-食管反流学说:该病可能与小儿胃食管功能发育有关,由胃反流物呛咳、逆流入咽鼓管引起。
急性中耳炎
各致病菌可以通过咽鼓管、外耳道-鼓膜或血行感染三种途径侵袭中耳。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 急性中耳炎未治疗彻底,病程迁延或病变累及部位深。
· 中耳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 患者因各种原因而抵抗力下降。
诱发因素
· 患中耳胆脂瘤:此类患者常常并发细菌感染,可以引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 外部环境因素:处于病原菌较多的环境时,儿童可能会受到感染,从而引起中耳炎。
· 发育不良:牙错位咬合、腭裂等易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 此外,被动吸烟、哺乳位置不当、乳突气化不良等也可增加患病风险。
三、症状
小儿中耳炎起病有急有缓,既可能出现听力的减退,也可有其他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耳痛是最主要的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有些类型的中耳炎可出现鼓膜穿孔,穿孔后耳痛或其他全身症状会有所减轻,但会出现耳溢液等其他症状。
典型症状
耳痛
急性中耳炎表现为夜间或睡后突发耳痛,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但分泌性中耳炎多无耳痛。
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多为轻中度,一般不超过60分贝,患儿主要表现为日常谈话“啊啊”或经常追问“你说什么”,或看电视时音量调大,部分儿童可反应有耳闷感。
耳鸣
部分患儿可出现耳鸣。
耳溢液
急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和/或慢性中耳炎可出现耳溢液。
平衡异常
个别患儿可出现行走不稳。
病情发展相关症状变化
以上症状在鼓膜穿孔前后可能有所变化:
可伴随各种全身症状,如呕吐、腹泻、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等。
四、就医
当儿童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甚至耳溢液等问题,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或儿科
相关检查
病史和查体
· 个人史和家族史:包括年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急性中耳炎患儿需要注意发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自觉症状:是否有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 服用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药、维生素或其他膳食补充剂等。
· 体格检查:观察患儿是否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数目升高;鼓膜穿孔后血象会逐渐正常。
影像学检查
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可对各类中耳炎进行鉴别。
行X线头部侧位拍片或电子/纤维鼻咽镜检查可了解腺样体是否增生、肥大,还可行MRI成像检查。
听力检查
主要有音叉试验、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可检测患儿是否有听力下降。
耳周检查
一般没有异常表现。乳突区皮肤出现红肿提示出现并发症。
耳镜检查
可帮助判断鼓膜情况,如色泽、活动度、有无积液、穿孔等。
鉴别诊断
脑脊液耳漏
症状类似于分泌性中耳炎,但听力下降多严重甚至全聋;可有头部外伤史。可以根据鼓室液体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还可以根据颞骨CT或内耳MR鉴别。
慢性鼓膜炎
耳内长期或间断性流脓,鼓膜无穿孔。颞骨CT可显示鼓膜增厚,鼓室和乳突都正常。
五、治疗
急性中耳炎的全身症状可引起其他并发疾病,因此应加强对此病的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明确病因,是治疗的关键。
急性期治疗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局部治疗
可使用抗炎止痛类药物,如苯酚滴耳剂。
当出现鼻部相关症状体征时,可鼻腔用减充血剂,或者选择局部理疗。
全身治疗
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需要应用抗生素者,可根据病情选用敏感抗生素;初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应重新评估,并且排除其他疾病。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局部治疗
引流脓液,用3%的双氧水清洗耳道,必要时应用抗生素滴耳剂。禁用耳毒性药物。
全身治疗
酌情使用抗生素药物,疗程不小于7天。
一般治疗
· 急性中耳炎诊断明确且无并发症的患儿可采用观察疗法。
·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3个月以内选择保守治疗,需密切观察病情,定期复查,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治疗。
· 可运用减充血剂喷鼻,恢复咽鼓管功能;若鼻腔通畅且无炎症表现,可嘱患儿捏鼻鼓气/咽水,嚼口香糖等进行咽鼓管功能锻炼。(注意:3岁以下儿童不宜嚼食口香糖!)
药物治疗
小儿中耳炎应该及时使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控制感染,一定确保彻底治愈。鼓膜穿孔后,应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调整用药。
· 抗生素:急性中耳炎可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症状。如红霉素、头孢呋辛、头孢拉啶等口服或静滴可用于治疗急性中耳炎。0.3%氧氟沙星滴耳剂、利福平滴耳剂等可用于急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或慢性中耳炎的治疗。
· 糖皮质激素:急性期可用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进行短期治疗。
· 减充血剂:可用鼻腔减充血剂(如盐酸羟甲唑啉)喷鼻治疗鼻塞。
· 2%苯酚甘油:使用2%苯酚甘油滴耳,可以消炎止痛。鼓膜穿孔者禁用。
·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口服布洛芬,可止痛。
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术
用于抽出脓液,还可以在抽液后注入糖皮质素、糜蛋白酶等药物。
鼓膜切开术
适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并发症如耳后脓肿、急性化脓性乳突炎等。
鼓膜切开中耳置管术
是治疗复发性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积液的有效手段。适用于半年内发作3次或1年内发作4次,或中耳积液超过3月的患者。
鼓室成形术
适用于流脓已经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者。
其他治疗
咽鼓管吹张: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可采用咽鼓管吹张来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其中小儿可用波氏球法。
前沿治疗
针对咽鼓管功能不良,药物及功能锻炼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
六、预后
小儿中耳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有病情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中耳炎,进而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如粘连性中耳炎、后天原发性胆脂瘤、胆固醇肉芽肿、鼓室硬化等。
并发症
胆固醇肉芽肿
通常是分泌性中耳炎晚期的并发症。患儿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或耳内流血,中耳内有棕褐色液体。
粘连性中耳炎
常常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后遗症。
七、日常
小儿中耳炎的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可引起儿童注意力无法集中、哭闹不休等表现,因此加强该病的日常护理,注意控制感染,对患儿减轻病情有重要作用。
家庭护理
· 患儿应注意休息,注意饮食清淡,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便秘者应注意疏通大便。
· 对于呕吐腹泻的患儿,应注意补液,并且关注全身状况,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日常生活管理
· 应注意清淡饮食、均衡营养、注意锻炼、劳逸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 安抚患儿的情绪。
日常病情监测
若发现病情进展加速或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定期检查。
预防
· 小儿中耳炎可能由病原菌感染等因素引发,因此可通过调理饮食和锻炼等方式增强儿童抵抗力,从而预防发病。
· 尽量限制儿童处于人流较多的公共场所的时间,减少感染风险。
八、参考资料
[1] 孔维佳,周梁,等.耳鼻喉头颈外科学(8年制,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4-158.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 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43(12).
[3] Deantonio R , Yarzabal J P , Cruz J P , et al. Epidemiology of otitis media in children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2016, 85:65-74.
[4] Siddiq S , Grainger J .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otitis media: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Guidelines 2013[J].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 Education & practice edition, 2015, 100(4):193-197.
[5] Shivani S B , Carr M M . Current Management and Referral Patterns of Pediatricians for Acute Otitis Med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2018:S0165587618302805-.
[6] Laulajainen-Hongisto A , Aarnisalo A A , Jero J . Differentiating Acute Otitis Media and Acute Mastoiditi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J]. Current Allergy and Asthma Reports, 2016, 16(10):72.
[7] Reviews T C D O S. Antibiotics for acute otitis media in children[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1, 305(10):997-8.
上一篇: 腺样体肥大
下一篇: 风和日丽的春天,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打喷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