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峡炎
作者:张杰 2020-05-06 14:58:40 来源:百度健康医典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疾病中文名:咽峡炎
疾病科室:耳鼻喉科、小儿呼吸科
疾病别名:无
疾病摘要:
· 发生在咽峡黏膜部位的炎症
· 表现为咽痛、咽干、异物感等症状
· 由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具有传染性
· 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通常在1~2周内痊愈
一、概述
疾病定义
咽峡,是指咽部垂直面的一个环形结构,上方为悬雍垂与双侧软腭游离缘,下方为舌背,两侧为腭舌弓和腭咽弓,这四面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个环状狭窄部分,称为咽峡。咽峡炎是指发生在咽峡部位黏膜组织的炎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咽炎,大部分患者症状轻微,预后较好。
流行病学
目前,暂无对咽峡炎的流行病学数据,而咽峡炎中疱疹性咽峡炎和樊尚咽峡炎的流行病学情况如下。
疱疹性咽峡炎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为主,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其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等人群集中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病例。
樊尚咽峡炎
易发生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的人群,如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环境卫生条件差、维生素缺乏及胃肠道疾病、口腔不洁等人群。
疾病类型
咽峡炎是指发生在咽峡部位黏膜组织的炎症,常由细菌和病毒引起,包含有以下几种类型。
疱疹性咽峡炎
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
樊尚咽峡炎
又名溃疡膜性咽炎、溃疡性扁桃体炎,是一种由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感染的亚急性扁桃体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咽峡炎
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
其他类型
白血病性咽峡炎
指白血病性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的咽峡炎。
粒细胞缺乏症性咽峡炎
指因粒细胞缺乏导致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引发的疾病。
传播途径
由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具有传染性,可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也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由白血病和粒细胞缺乏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的咽峡炎,不具有传染性。
二、病因
咽峡炎的病因复杂,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有些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导致咽峡炎。
基本病因
病毒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因感染柯萨奇病毒A型、肠道病毒71型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咽峡炎因感染EB病毒引起。
细菌感染
梭形杆菌、樊尚螺旋菌等细菌感染也可导致咽峡炎,如樊尚咽峡炎。
全身系统疾病
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导致咽峡炎的发生。
诱发因素
若过度疲劳、受寒、受潮、营养不良、环境卫生条件差、胃肠道疾病、口腔不洁、血液病等因素造成全身抵抗力降低时,机体对外界防御减弱,细菌及病毒侵袭,可诱发该病。
三、症状
咽峡炎多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咽痛、咽干、异物感等症状,小儿患者出现流涎、厌食、拒哺等症状。
典型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
咽峡部常有疱疹,起初表现为咽红充血,进而咽峡部如扁桃体、软腭、硬腭、悬雍垂甚至整个口腔均可出现散在的米白色疱疹。疱疹周围红肿,2~3天后疱疹增大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最后逐渐缓慢恢复。
樊尚咽峡炎
常有咽痛症状,多为单侧,并伴有头痛、背及关节疼痛、低热等症状。咽部有厚而污秽的假膜,呈黄色或灰白色,为溃疡的坏死物所构成,容易拭去,拭去后溃疡上有小出血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咽峡炎
咽痛症状较轻,有咽哽阻感,咽腔、软腭黏膜弥漫性充血,扁桃体红肿,部分患者扁桃体表面可有假膜形成,易擦去。
其他
粒细胞缺乏症性咽峡炎
咽部有咽痛症状,有时剧烈,检查可见咽峡部坏死性溃疡,上面被覆有深褐色假膜,周围组织苍白、缺血。软腭、牙龈常有同样病变。
白血病性咽峡炎
咽部无咽痛症状,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组织如扁桃体肿胀。由于贫血和血小板的下降,咽部及口腔黏膜下可见瘀点与瘀斑。早期为一侧扁桃体浸润肿大,继而表面坏死,覆有灰白色假膜,常伴有口腔黏膜肿胀、溃疡或坏死、牙龈肿胀苍白。
伴随症状
·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可伴随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常见,婴幼儿则较多表现为流涎、拒食、易哭闹。
· 樊尚咽峡炎常伴有患侧淋巴结肿大,患者可有口臭、舌苔厚等表现。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咽峡炎伴全身淋巴结肿大,出现高热、头痛等急性病容,有时出现皮疹及肝脾肿大。
· 其他咽峡炎患者也可伴有发烧等全身性的症状,以及扁桃体肿大、大而深的溃疡、出血、肝脾肿大、口臭等局部症状。
四、就医
当患者出现发热、咽痛,咽部可见疱疹、溃疡、假膜性形成等症状时,或小儿出现发热、不明原因哭闹、拒食、流涎时,应及时就医,以免病程进一步发展。
诊断标准
疱疹性咽峡炎
采集患者咽拭子、粪便或血液等进行检查,具有下列之一者可做出病原学诊断:
· 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
· 分离出肠道病毒。
· 急性期血清肠道病毒IgM抗体阳性。
· 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是急性期的4倍及以上。
樊尚咽峡炎
咽部有典型的表现,如咽部可见可拭去的假膜,下面有溃疡,咽拭涂片中如找到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即可确诊。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咽峡炎
咽痛症状较轻,扁桃体红肿,部分患者扁桃体表面可有假膜形成,易擦去。通过咽拭和血常规等检查,找到EB病毒即可确诊。
就诊科室
成人可于耳鼻喉科就诊,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就诊于小儿呼吸科及耳鼻喉科。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观察咽部有无充血、疱疹、溃疡、假膜形成等,观察扁桃体有无肿大,表面有无脓性分泌物,全身检查包括患者体温、有无淋巴结肿大等,以及注意口腔及牙龈状况等,可初步判断咽峡部位是否存在感染性病变。
疱疹性咽峡炎
初起时咽部充血,并伴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mm,数目多少不等,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多见于腭咽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见于口腔其他部位。
樊尚咽峡炎
一侧扁桃体覆有灰色或黄色假膜,擦去后可见下面有溃疡,牙龈常见类似病变。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咽峡炎
咽腔、软腭黏膜弥漫性充血,扁桃体红肿,部分患者扁桃体表面可有假膜形成,易擦去。
血常规检查
若发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提示细菌感染,若不增高,可能为病毒感染。
病原学检测
咽拭子、粪便或疱疹液标本检测肠道病毒或检测血清特征性抗体浓度,大于正常参考值上限考虑有病毒感染。病毒的分离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其阳性率低,临床不常用。
鉴别诊断
疱疹性口炎
该病是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与疱疹性咽峡炎相比,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的特点,疱疹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但常见于齿龈和颊黏膜,也可同时出现成簇小水疱,壁薄、透明,周围有红晕。
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当疾病早期疱疹仅局限于咽峡部位时,易被误诊为疱疹性咽峡炎。
水痘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前驱期时,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年长儿童和成人可有畏寒、低热、头痛等症状,持续1~2天后才出现皮疹。出疹期,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初为红色斑疹,后变成丘疹并发展为疱疹,可与咽峡炎鉴别。
咽白喉
咽痛症状轻微,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咽峡炎相似,但其咽部灰白色假膜常超出扁桃体范围,假膜坚韧不易檫去,强行擦掉容易出血,此外,涂片检查到白喉杆菌,都可以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咽峡炎鉴别。
五、治疗
咽峡炎的治疗需要注意咽峡部位的局部护理,针对病原学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有全身系统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
可选用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首选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根据病情轻重,选用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滴注等不同的给药途径。若治疗2~3天,病情仍无好转,高热不退,需考虑更换抗菌药物。
病毒感染
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有一定疗效,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易接受,安全有效。
其他
包括复方硼砂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生理盐水等含漱。含漱时头向后仰、张口发“啊”声,使含漱液能有效清洁咽峡部位及咽后壁。
六、预后
咽峡炎患者,经规范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通常在1~2周内痊愈。若患者出现脑炎、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预后较差,或者该病继发于全身疾病者,其预后视原发病的性质而定,病变有可能向喉及下呼吸道蔓延。
并发症
局部并发症
若为细菌感染,炎症可直接波及邻近组织,常导致扁桃体周围感染,也可引起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炎及鼻窦炎、急性喉炎、急性淋巴结炎、咽旁脓肿等。
全身并发症
链球菌所致的咽峡炎,可引起全身各系统许多疾病,常见者有急性风湿热、心肌炎、急性肾炎、急性关节炎及急性骨髓炎等。细菌及毒素释放入血,可导致败血症。
其他并发症
病毒感染所致的咽峡炎,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咽峡炎可侵犯神经系统,引发多发性神经炎、脑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个别患者出现耳聋、耳鸣及眩晕等前庭症状。
七、日常
日常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高发季节避免出入空气不流通、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等,如外出,需戴口罩,避免接触公共物品,接触后要洗手。
家庭护理
饮食护理
清淡饮食,多吃有营养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及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等,忌食过冷、过热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口腔护理
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以防继发细菌感染。低龄患儿可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勿让患儿吸吮手指,以免造成口腔黏膜损伤继发感染。
体温护理
当患儿体温超过38℃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同时需注意防止患儿着凉。当物理降温无效,体温不降反升时,可口服退热药降温。
日常生活管理
室内经常通风,维持室内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对家居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晾晒。
预防
疱疹性咽峡炎
· 隔离
一旦怀疑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患者,要尽快前往最近的医疗机构诊治,做好隔离措施,从传染源头预防。
· 切断传播途径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呼吸道及粪-口传播,要保持空气流通,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手卫生的严格落实对切断传播途径意义重大。
· 保护易感人群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对人群普遍易感,幼儿园、托儿所等场所出现该病患者,应采取停课、放假等措施保护易感儿童。
樊尚咽峡炎
患者需注意口腔卫生,积极治疗牙病。如因扁桃体反复发生樊尚咽峡炎,可在发作后3~4周,施行扁桃体切除术。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咽峡炎
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预防措施类似于疱疹性咽峡炎。
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咽峡炎
主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八、参考资料
[1]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等.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1.
[2] 孙虹,张罗,刘争霸,等.耳鼻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64-281.
[3]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3,177-179.
[4]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等.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6-322.
[5] 王涛,易文龙.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治疗进展[J/OL].中国现代医 学杂志.
上一篇: 食物蛋白质,儿童抵抗力的基石
下一篇: 只是尘螨过敏,怎么吃了煎饼休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