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 正文

疱疹性咽峡炎
作者:徐保平 2020-04-16 10:38:21 来源:百度健康医典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疾病中文名:疱疹性咽峡炎

疾病科室:儿内科、呼吸内科

疾病别名:无

疾病摘要:

· 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 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等

· 有传染性,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

· 一般预后较好,大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

一、概述

疾病定义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具有较强传染性。

流行病学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全年均可患病,呈散发或流行,春夏季为流行高峰,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场所易聚集流行。

该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也可发病,但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患儿感染后可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免疫,但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仍可导致再次感染发病。

传播途径

该病具有较强传染性,潜伏期为3~5天,多通过呼吸道传播,粪-口传播也较常见,亦可通过接触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口腔疱疹液、皮肤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食用被污染的水及食物也可造成感染。

二、病因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是病毒感染,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

基本病因

病毒通过鼻咽、口腔侵入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道淋巴组织停留和复制,然后释放入血液,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

诱发因素

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更容易受病毒感染引发疾病。

接触到病毒污染的手、物品,与隐性感染者密切接触等均可引起感染。

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与呼吸道感染相类似的症状,如发热、咽痛、 咳嗽,也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疱疹性咽峡炎的局部典型症状为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

典型症状

全身症状

该病起病迅速,常突然发热和咽痛,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严重者可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发热可持续2~4天。

咽痛明显,严重者可影响吞咽。

婴幼儿可因口腔疼痛表现出流涎、拒食、哭闹等症状。

局部症状

典型症状为口腔咽峡部疱疹,初起表现为咽部充血,进而咽峡部的黏膜上出现散在的灰白色疱疹,直径2~4mm,数目多少不等,疱疹周围红肿,1~2天后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疱疹也可出现在口腔的其他部位。

伴随症状

可伴随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

四、就医

春夏季为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且多发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值此阶段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当孩子出现突然发热、明显咽痛、拒食、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医生根据患者呼吸道感染症状、典型的咽峡部疱疹,结合流行病学史和病原学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就诊科室

儿童患者可就诊于儿内科、儿科,成人患者可就诊于呼吸内科。

相关检查

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

如白细胞总数增多、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应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血生化

一般患儿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轻度升高;一些病情危重的患儿会出现有心肌肌钙蛋白(cTn)和血糖升高。该检查可协助帮助判断患儿病情。

病原学及血清学

留取咽部和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可确认是否有病毒感染以及具体病毒类型。

胸部x线检查

累及到肺部的患儿,可表现为双侧肺纹理增多,可有间实质浸润,也有部分患儿以单侧肺部改变为主。

磁共振成像

如果累及到神经系统,可以观察到脊髓灰质和脑干的损害。该检查可协助判断患儿是否有神经系统损害。

鉴别诊断

根据疱疹性咽峡炎的特征及疱疹病损的位置医生一般不难鉴别。

疱疹性口炎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传染性强,可通过飞沫传播,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6岁以下的儿童,成人也可发病。

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上出现聚集性的小水疱,疱疹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可伴有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该病有自限性,一般7~10天可自愈,无瘢痕,常具有复发性。

疱疹性咽峡炎的口腔病损部位多在口腔后部,如咽腭弓、 软腭、悬雍垂等处,可与之鉴别。

溃疡性口腔炎

多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没有传染性。

常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儿,好发于口腔的唇、颊、软腭或齿龈等处的黏膜。溃疡面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凹陷、有白色或黄色的中心、周围充血微红肿,有明显疼痛感。

大多数患者在1~2周内自行痊愈,可有周期性复发状况出现。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疾病早期出疹前可见口腔黏膜白斑,常见于颊黏膜近臼齿处,病损部位外有红晕。黏膜斑块在皮疹出现后会逐渐消失。

水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呈散发性具有较强传染性。

其感染所致疱疹可见于口腔任何部位,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常有疼痛。皮疹还可出现在头皮、眼结膜及会阴部,会蔓延至全身。

手足口病

因感染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

前驱症状有发热、困倦与局部淋巴结肿大,然后在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散在水疱、丘疹与斑疹,数量不等。

口腔损害广泛分布于唇、颊、舌、腭等处,初起时多为小水疱,迅速成为溃疡,经5~10日愈合。

同期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感染病原可能相同,但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病损部位多在口腔后部,如咽腭弓、 软腭、悬雍垂等处,手、足等处并无疱疹,可与之鉴别。

五、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目前尚无特效的抗该类病毒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此外,发病期间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一般治疗

· 注意做好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 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

· 发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如退热贴、温水浴等。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患儿体温达到38.5℃以上,伴有明显不适时需降温治疗,除进行物理降温外,也可给予退热药物进行降温。

常用退热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需要注意的是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6小时,24小时不超过4次。

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需要及时进行止惊治疗,常用药物为咪达唑仑、水合氯醛。

病因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α

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病毒复制时蛋白质的合成、增强未感染宿主细胞抗感染能力和激活宿主免疫细胞。可以通过喷雾或雾化给药,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容易接受,且安全有效。

利巴韦林

不常规推荐利巴韦林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长不宜擅自给患儿使用。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可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发热出疹期,患儿暑热挟湿,治法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退热消疹期,患儿余邪未尽、气阴两伤,治法以清热除湿、益气养阴为主。

六、预后

大多数患儿全身和咽部症状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极少数重症患儿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原体产生免疫,但如果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病毒仍会再次患病。

并发症

感染肠道病毒71型患儿,少数可累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这部分患儿病情相对严重,需要住院治疗。

七、日常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传染性,所以要注意隔离和日常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患儿应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如病情恶化应尽快就医。

同一型的肠道病毒一般不会反复感染,但不同类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可再次引起该疾病,患儿康复后也应多注意卫生以防止感染。

家庭护理

·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保证室内清洁以及温湿度适宜,勤晒衣被。

· 发热患儿应注意,衣被不宜过厚,以保证散热。

·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

· 看护儿童的人员平时也应多注意卫生。在接触儿童前、帮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减少病毒侵袭的机会。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尽量清淡,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硬等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适当多饮水。

注意口腔护理,饭后可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低儿童可以用生理盐水帮助其擦拭口腔。

日常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病情,勤监测体温,观察伴随症状,警惕高热惊厥发生。

此外,还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及饮食状况,如是否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症状。

一旦有病情变化,或症状进行性加重,应及时就诊。

特别注意事项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患儿与外界接触。

患儿用过的物品(例如玩具、奶瓶、衣物等)要彻底消毒,消毒方法可用消毒剂消毒,热水煮沸等。

预防

· 多多了解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相关知识,了解其简便的识别方法及传播方式,以便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可及时就医,并做好相关隔离防护措施。

· 对孩子适当普及防病知识,教育孩子适量饮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剪指甲、不咬玩具等。

· 在疾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孩子接触患病者。

· 气温变化较大时,注意增减衣物。

· 对于游乐场、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等疾病高发场所,应注意做好消毒工作。

八、参考资料

[1]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等.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1.

[2] 俞蕙.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3,177-180.

[3] 王涛,易文龙.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治疗进展[J/OL].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7[2019-06-17].

[4]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 版)》编写专家委员会.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 年版)[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8,36(5):257-263.

[5] 陈向前,施学文,曹青.手足口病流行期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及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5),429-432.

[6] 陈谦明. 口腔黏膜病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7.

[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90919/.

相关医生:
  • 徐保平

  • 相关科室: 呼吸一科

    上一篇: 婴儿感冒

    下一篇: 新生儿肺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