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作者:李莉 2020-08-06 11:50:14 来源:百度健康医典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疾病中文名: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疾病英文名:neonatal gonococcal conjunctivitis
疾病科室:眼科、儿科、新生儿科
疾病别名:新生儿脓漏眼
疾病摘要:
· 大多是分娩时经母亲产道感染
· 如不及时治疗可严重危害视力
· 以抗生素治疗为主
· 彻底治疗孕妇及伴侣的淋病可预防本病
一、概述
疾病定义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结膜炎,是急性传染性眼病中最剧烈、病情最为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严重危害视力。
多是患儿出生时被母亲淋菌性阴道炎的分泌物或其他污染的物品所感染。其症状特点是眼睑和眼结膜充血水肿,可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治疗,可在短时间内发生角膜溃疡及穿孔,甚至眼内炎。
流行病学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在发展中国家较常见,发病率约为0.04%。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问题: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治得好吗?
答案:
如果及时诊治,本病多可以治愈,由于淋菌性结膜炎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必要时医生会在眼部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同时全身用药,以更快更有效地抑制病菌,避免并发症。
问题: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特征?
答案: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多是患儿出生时被母亲淋菌性阴道炎的分泌物,或其他污染的物品如染有淋球菌的纱布、棉花等所感染,潜伏期为2~5天者,多为产道感染,出生后7天发病者多为产后感染。
本病多为双眼同时发病,主要症状有眼睑高度肿胀、畏光、流泪,结膜囊有大量分泌物,不断从眼角流出,伴有结膜高度充血,因病变发生在角膜中央,常常严重影响视力。常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和压痛。
二、病因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多是患儿出生时被母亲淋菌性阴道炎的分泌物或其他污染的物品所感染。症状潜伏期为2~5天者,多为出生时的产道感染所致,而出生后7天发病者多为产后接触淋球菌感染所致。
基本病因
· 直接原因是新生儿眼部感染淋病奈瑟球菌所致,多是因母亲患有淋病或为淋球菌携带者,在分娩过程中通过产道的分泌物或羊水导致新生儿感染患病。
· 少数是被淋球菌污染的手、被褥、毛巾及敷料等间接感染。
· 症状潜伏期为2~5天者,出生后7天发病者多为产后接触淋球菌感染所致。
诱发因素
患有淋菌性阴道炎或淋菌性尿道炎的孕妇未能及时发现、诊治或治疗不彻底是本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三、症状
本病的临床特点为双眼同时发病,高度的眼睑水肿及大量脓性分泌物,如治疗不及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角膜溃疡和穿孔。
典型症状
· 多在出生后2~5天发病,多为双眼同时发病,轻重程度不同,可有眼痛、畏光、流泪的症状。
· 初起时眼睑和结膜轻度充血水肿,继而症状迅速加重,眼睑高度肿胀和痉挛。
· 结膜囊有大量分泌物,分泌物初起为浆液性或血水样,3~4天后眼睑肿胀渐消,但分泌物剧增,呈黄色脓性,不断从结膜囊排出。脓性分泌物中常有血,有时结膜有假膜形成。
· 2~3周后分泌物减少,1~2个月内眼睑肿胀消退。睑结膜充血肥厚,表面粗糙不平,呈天鹅绒状,球结膜轻微充血,持续数月之久,此时淋球菌仍存在。
· 常有耳前淋巴结肿大和压痛。
· 因病变发生在角膜中央会严重影响视力。
· 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角膜溃疡和穿孔,形成粘连性角膜白斑、角膜葡萄肿或眼内炎等角膜合并症常可导致失明。
四、就医
如果发现新生儿眼睑水肿、眼结膜充血、眼部出现脓性分泌物或眼角不断有分泌物流出时需尽快就医。
就诊科室
急诊儿科、新生儿科、眼科。
诊断流程
医生通过询问患儿母亲是否有淋病史、观察患儿是否存在眼结膜高度肿胀充血、眼部有大量分泌物等淋菌性结膜炎的典型表现,再结合结膜囊分泌物涂片或睑结膜刮片的细菌学检查即可确诊。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眼科基本检查
主要包括外眼视诊、眼压检查及眼底检查等,如发现眼睑水肿、眼结膜充血、眼部出现大量分泌物,可支持本病的诊断。
淋巴结检查
检查耳前淋巴结等部位,判断是否有耳前淋巴结肿痛,以辅助诊断本病。
实验室检查
结膜囊分泌物涂片
用无菌棉球擦取患儿眼部分泌物,通过革兰氏染色涂片镜检,如发现淋病奈瑟菌可支持本病的诊断。
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
可对新生儿结膜囊分泌物中的菌株进行鉴定,可辅助诊断本病。
药物敏感试验
凡细菌培养阳性者,均需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判断使用何种抗生素更有效,指导后续治疗用药。
鉴别诊断
新生儿各类结膜炎常常在临床上症状相似,很难区分,但结膜炎治疗不当可引起失明等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多会通过接触史、母亲病史、结膜囊涂片及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等检查来辅助鉴别诊断,并指导针对性的选用抗生素治疗。
淋球菌外的其他细菌性结膜炎
其他引起细菌性结膜炎的病原菌主要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发生在春夏温暖季节,以重度结膜充血和脓性分泌物为特征,常有黏液脓性分泌物,睡眠时可结成痂,使上下眼睑黏着,睁眼费力。
新生儿衣原体结膜炎(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
其潜伏期为5~14天,通常单眼发病,逐渐发展为双眼,表现为眼部水肿,睑结膜及穹窿结膜可见巨大乳头及滤泡,分泌物由早期水样或黏液样逐渐增多至大量脓性分泌物。
五、治疗
由于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后果严重,因此在局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强调全身用药,以更快更有效地抑制病菌,避免并发症。
急性期治疗
全身抗菌治疗
青霉素G
淋球菌对青霉素敏感,用量100000U(kg/d),静脉注射或者分4次肌注,连续治疗7日。
头孢曲松
是目前常用的抗淋球菌的抗生素,静脉注射或肌注25~50mg/kg,最高不超过125mg。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禁用。
头孢噻肟
有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可以考虑头孢噻肟50mg/kg,静注或肌注。
大观霉素
如果药敏实验结果证实患儿对大观霉素敏感。
局部抗菌治疗
清洁结膜囊
用3%硼酸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非常重要,以清除结膜囊内的致病菌,可由每5~10分钟洗一次,逐渐减为每15~30分钟洗一次,1日后可减为每小时洗一次,几天后可调整为每2小时洗一次,持续2周,直至结膜囊分泌物消失。冲洗时操作小心,避免损伤角膜上皮,冲洗液勿入健眼,以防交叉感染。
抗菌药物点眼
根据分泌物涂片、分泌物细菌培养或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急性阶段用抗生素滴眼液每1~2小时滴一次患眼。
一般治疗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 患儿住单间病房,物品单独使用。
· 浴巾每日高压灭菌或煮沸消毒,被服、衣物、浴盆用后需用消毒液浸泡。
药物治疗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全身抗菌药物
· 用途:主要控制淋球菌感染,以减轻炎症对患儿眼部的损害。
· 用法:静脉滴注或肌注。
· 注意事项: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包括荨麻疹等各类皮疹、白细胞减少等,偶见过敏性休克,用药前需先做皮肤试验。
· 禁忌证:青霉素过敏者或皮试阳性者禁用。
抗生素眼液/眼膏
· 用途:充分滴用有效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控制淋球菌的感染,避免患儿发生角膜损害等并发症,如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等。
· 用法:滴于眼睑内,每日3~5次,每次1~2滴,或遵医嘱。睡前可用抗生素眼膏涂眼,延长作用时间。
· 注意事项:滴眼药前后应洗手,滴眼药时将患儿头偏向患侧,以免眼部分泌物污染健侧眼睛。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六、预后
淋病奈瑟菌是新生儿眼炎致病菌中最严重的一种,本病属于眼科急重症,发展迅速,病情险恶,如果治疗不及时,可造成角膜溃疡、穿孔或眼内炎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失明。
治愈性:如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病多可治愈。
后遗症
本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儿视力受损,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失明等后遗症。
并发症
感染的婴儿可能还有并发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炎症,如关节炎、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
复发
本病需要患儿家长等家庭成员同时进行治疗,如彻底治疗产妇的淋菌性阴道炎、淋菌性尿道炎,以及彻底治疗产妇伴侣的淋球菌感染,如果家中其他感染淋球菌的患者未能治愈,患儿还有复发淋菌性结膜炎的可能。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问题: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能自愈吗?
答案: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结膜炎,不能自愈,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严重危害视力,需要及时采用抗生素等方法来控制感染,以避免发生角膜溃疡、穿孔等并发症,避免对患儿的视力造成影响。
七、日常
本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在患儿患病期间,应尽量隔离,避免细菌传染,患儿用过的毛巾等用具,需及时消毒。
家庭护理
· 给患儿滴眼药水前,需将患儿头偏向患眼一侧,以防分泌物流向健侧,感染健侧眼睛。
· 点药时轻轻将上眼睑提起,不可压迫压迫眼球,以防造成角膜穿孔。
· 同一种眼药,双眼要分开使用,左右眼各一瓶使用,以避免交叉感染。
· 协助患儿取患侧卧位,防止患眼的分泌物流入健侧眼睛而导致重复感染。
日常生活管理
· 保证患儿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各种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减少强光刺激,减少亲属的探视。
· 给予患儿充足的母乳喂养,以增强抵抗力,每次哺乳前后母亲应洗净双手并消毒,用消毒湿毛巾擦洗乳头。
· 患儿与母亲的毛巾、脸盆等物品要专人专用,不可共用。
· 避免患儿哭闹,减少能量消耗。
· 接触患儿前后必须洗手,以防交叉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观察眼部分泌物是否逐渐减少,眼结膜红肿是否逐渐消退,如有加重,需及时咨询医生。
特殊注意事项
新生儿眼部大量分泌物不断流出时需警惕,应及时就医。
预防
孕妇重视产前检查,如检查出有淋菌性尿道炎或淋菌性阴道炎应及时治疗、彻底地治疗,同时伴侣也彻底治疗,可一定程度上预防本病。同时对于新生儿出生后应常规滴用1%的硝酸银溶液或涂0.5%四环素眼膏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和衣原体性结膜炎。
八、参考资料
[1] 葛坚,王宁利.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65.
[2] 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17.
[3] 李凤鸣.中华眼科学(上、中、下册).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4-1136.
[4] 黎明, 林跃生, 陈家祺, et al.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细菌培养结果分析[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021(6):466-469.
[5] 刘晓雁, 卢竞, 鲁杰, et al. 14例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分析及防治[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011(004):283-284.
[6] 龚旭东, 陈磊, 翁晓红. 不同药物治疗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4):309-310.
[7] 余曼玲, 揭红, 黄玉玲.新生儿急性淋菌性结膜炎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007(9):35-37.
[8] 邵肖梅, 叶鸿瑁,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84-885
[9] Harley. 小儿眼科学[M] 谢立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0.
[10]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STDs in women and infants. CDC website. https://www.cdc.gov/std/stats17/womenandinf.htm. Updated July 24, 2018. Accessed November 26, 2018.
上一篇: 小儿脑积水
下一篇: 性发育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