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
作者:杨扬 2020-06-08 11:52:03 来源:百度健康医典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疾病中文名:先天性耳前瘘管
疾病英文名: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
疾病科室:耳鼻喉科
疾病别名:无
疾病摘要:
· 一种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的遗传病
· 约半数患者无症状,无需处理
· 感染后可致红肿疼痛、脓肿等,需控制感染
· 手术切除瘘管是唯一的根治方法
一、概述
疾病定义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患者出生时就存在的狭窄小管,多见于耳轮脚前,少数出现在耳轮的后上边缘、耳屏及耳垂。小管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大部分为单侧发病。
该病是胎儿时期耳廓发育异常所致,是一种染色体异常所致的遗传病。患者平时没有症状,感染后可见局部红肿疼痛、脓肿甚至脓瘘,可形成瘢痕,反复感染者需要手术切除瘘管。
流行病学
根据抽样调查显示,国内每100人中,约有1.2人发病。但是,由于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者症状严重后才就医,该病实际发病概率可能更高。约80%患者为单侧发病,男性略少于女性,一半以上患者与家族遗传有关。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问题: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炎了怎么处理?
答案:
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炎后,出现红肿、疼痛、溢脓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如局部外用抗感染药物、软膏、理疗、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脓肿切开引流等。
问题:引发先天性耳前瘘管原因有哪些?
答案:
该病是一种与染色体有关的遗传病,是患者在胎儿发育时期耳廓发育不良所导致的,多与家族遗传有关。
此外,有研究显示致畸剂可能导致先天性耳前瘘管。
问题:先天性耳前瘘管可以根治吗?
答案:
如果手术完全切除瘘管,一般不会复发,但由于感染以及瘘管走形变异等多种因素影响,瘘管未完全切除者一定复发。
因此,条件允许时应尽早手术切除瘘管,可降低复发率。
二、病因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在胎儿发育时期耳廓发育不良所导致的,与家族遗传有关。此外有研究显示,孕妇怀孕期间接触致畸剂,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该病。
基本病因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与染色体有关的遗传性疾病,多数与家族遗传有关,尤其是双侧发病的患者,但具体致病基因尚不明确。由遗传导致的耳前瘘管大多出现在胎儿生长的第6周,耳廓形成出现异常,导致耳廓融合不完全从而出现瘘管。
诱发因素
有报道显示,该病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如孕妇较多地暴露于有致畸剂的环境中。
三、症状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仅表现为耳轮前方皮肤上有一小凹孔,挤压可见少量白色皮脂样、微臭的物质,偶有瘙痒。一般在体检时或瘘管感染后才发现,感染后可见红肿疼痛、溢脓等症状。
典型症状
感染前症状
患者一般无症状,仅表现为耳轮前方皮肤上有一小凹孔,挤压可见少量白色皮脂样、微臭的物质,偶有瘙痒。
感染后症状
瘘口周围(耳屏前方或耳后沟)红肿、疼痛、溢脓,严重者可见皮肤隆起、肿胀,皮肤多处破溃并溢脓。感染容易反复发作,形成瘢痕。
四、就医
耳前瘘管未感染时,一般无症状且无需处理,需多注意观察。当瘘管感染后,会出现红肿、疼痛、流脓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就诊科室
诊断流程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史,患者可提前准备好回答:
· 直系亲属是否有耳前小孔;
· 何时发现有耳前小孔;
· 以前是否有过耳前小孔感染;
· 目前有哪些症状;
· 有无治疗史或用药史;
· 有无出现听力异常。
医生会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如小孔位置、小孔分泌物颜色、性状)及症状(如瘘管感染出现红肿、疼痛、脓肿等),反复发作者局部有瘢痕,确诊。
相关检查
医生查体
· 观察耳前是否有瘘管;
· 是否有分泌物及分泌物的颜色和性状;
· 是否有红肿、压痛,溢脓等现象;
· 是否有因反复发作留下的局部瘢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对于部分感染扩大,甚至出现脓肿、发热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若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则提示感染较为严重,医生会根据血常规检查结果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肾功能检查
对于合并有耳廓畸形及听力异常耳前瘘管的新生儿,需检查肾功能以进一步诊断。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有耳廓畸形及听力异常耳前瘘管的新生儿可能需要超声检查肾脏,可简便地、无创地探查肾脏是否有畸形。
特殊检查
对于疑似听力异常的患者需完善听力学检查。
鉴别诊断
第一鳃瘘
第一鳃瘘与先天性耳前瘘管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瘘管口位置、瘘管走向等多个方面详细检查进行判断。此外,第一鳃瘘经常累及外耳道、下颌角及鼓膜等组织,先天性耳前瘘管一般不会累及上述组织。
疖肿、淋巴结炎
疖肿、淋巴结炎与瘘管感染均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溢脓等症状。但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一直存在瘘管,而疖肿、淋巴结炎患者无瘘管病史。
五、治疗
未出现感染时,多数无症状无需治疗,在家多注意观察。
出现感染时,治疗以局部抗感染或切开引流治疗。一旦发生感染极易反复发作,建议感染完全控制后手术切除。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药物治疗、理疗、切开引流等。
药物治疗
患者可局部使用外用抗生素治疗,若未能好转者应当立即停药就医。若出现感染面积扩大、甚至脓肿,可能需要口服或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治疗需要足疗程、按时用药,对抗生素过敏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及18岁以下患者禁用左氧氟沙星。
手术治疗
瘘管切除术
患者无论有无感染史均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常出现瘙痒、分泌物溢出,影响外观和生活质量的患者,即使没有感染也可以进行手术。对于有感染史的患者,如需进行手术,一般需要先控制感染,有脓肿者需先切开引流,敏感抗生素换药,感染完全控制后建议手术切除。
切开引流后需要长期、定期、频繁换药,且该病患者以儿童更为常见,比较难配合换药,故需要家属耐心引导。
此外,复杂深在的瘘管手术可能损伤面神经及其分支,导致相应部位出现功能障碍,使活动受限,以及术后皮肤缺损面积较大者,可能还需要进行植皮。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六、预后
对于出现感染的患者需要对症治疗,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切除瘘管,各种原因导致瘘管根部未完全切除者术后会复发。
并发症
瘘管可能深入耳道软骨及耳廓,术中炎症侵及软骨膜从而导致耳廓软骨膜炎、耳廓畸形、软骨坏死等并发症。
复发
术中必须完整切除瘘管,否则一定复发。
七、日常
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避免产生感染。此外,该病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故无法预防。但研究显示,避免孕妇接触致畸剂,能减少该病的发生。
家庭护理
· 患者:避免挤压,注意瘘管清洁卫生,避免感染。
· 家属:瘘管可能分泌微臭物质,有脓液溢出,或出现反复感染出现瘢痕,影响患者社交,家属应当及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早干预。
日常生活管理
· 运动:无需特别注意,但感染后应当避免进行游泳、跳水、潜水等运动。
· 生活习惯:不能用异物戳小洞;瘘管出现分泌物时可能会伴有异味,可以用酒精棉球擦拭,以免影响社交;瘘管发生感染后,不要自行挑破脓肿。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瘘管部位清洁卫生,用清水清洁时,注意用棉签将水擦干净。怀孕期间尽量避免接触致畸剂,以免导致胎儿产生先天性耳前瘘管。
预防
该病可能与致畸剂有关,通过避免孕妇受到致畸剂影响,可能能降低新生儿发病的几率。
八、参考资料
[1] 孔维佳.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八年制[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05.
[2] 高凯, 贺广湘. 先天性耳前瘘管研究进展[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48(6):521-523.
[3] 田勇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第9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02.
[4] 王志远, 赵海. 47例感染性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学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8(4):543-547.
上一篇: 外耳道胆脂瘤
下一篇: 食物蛋白质,儿童抵抗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