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科研教育 > 正文

从医是一场心的修行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麻醉科 浏览次数:

与北京儿童医院的缘分,始于八年前。怀揣着对儿科学的热爱,对国内儿科最高殿堂的向往,我考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读研。

恰赶上学校的教育改革,懵懵懂懂地,我便成为了第一批在研究生期间同时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幸运儿,提前由一名医学生转变成医生。

走向临床的过程痛并快乐着。本科五年的基础学习就像是块海绵,看起来巨大而丰满,但其实充满漏洞。我在带教老师们的耐心帮助下不断地吸收、学习,填补空白。既学习专业知识,也学习如何做人。

曾有人说,医院的墙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祈祷,儿童医院更是如此。我有无数次帮孩子从死神手里挣脱,也有无数次眼睁睁看生命流逝。但相对于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位Peutz-Jeghers综合征的患儿。由于染色体的问题,孩子肠道里长满了息肉,消化功能差,也容易发作肠道出血和梗阻。而且这些息肉切除后还会不断地复发,甚至恶变,所以需要定期复查。

我遇到这位患儿的时候,是她第三次住院手术。由于息肉又多又大,她已经有了营养不良的表现,但家长对于手术治疗却非常犹豫。我很不理解,也有些生气,以为她要放弃孩子了,所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说了好几句重话。家长蹲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问了我一句话:“大夫,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在那之前,我总觉得有病治病,多么简单的逻辑。但那位母亲的眼泪,那句像叹息一样的质问,却让我有了新的思考和体会。手术切除固然直白痛快,但这其中的疼痛折磨,这之后诅咒一般无尽的循环,却始终悬在他们一家人的头上。在每个循环里都能够多拖一天的话,孩子的一生中也许就可以少一次手术吧?家长这蒙昧又无奈的期待深深触动了我,让我认识到无论药物还是手术,都只是一种手段和技术,而我们医生更应该看到一个人和他的家庭因疾病所面对的磋磨苦难。

随着年岁渐长,家里长辈陆续生病,我也时不时做一次患者家属,在陌生的医院里奔波求告,因此而生出了更多的同情心和慈悲心。我越来越能够换位思考,体会到孩子们手术前紧张又害怕的情绪,体会到他们身体的疼痛,体会到他们在陌生环境里的不安,也体会到家长们拳拳的父母之心。

这些体会让我对他们少了苛责,而多了理解和关心。我观察到总有孩子在手术禁食水期间口唇干裂,他们有些是千里迢迢而来,人生地不熟;有些是病情危重,家长顾不了那么多。所以我的工具包里时刻准备着唇膏和一次性棉签,希望能够让他们多一分舒适,少一点苦痛。

图片29.jpg

我曾经读到过一段话:医院都是病患,你看到人家病痛缠身、生活艰苦,会生起慈悲心;想起生命无常、大去有期,会生起觉悟心;看到自己身心无恙、足可自立,会生起感恩心。你心生慈悲、觉悟、感恩,就能好好做人。

在做住院医师的这八年里,我时常用这段话提醒自己。治病固然重要,但在治病的过程中为他人带来温暖、减少痛苦,也应是我们的初心。

北京儿童医院麻醉科住院医师崔晓环

上一篇: 学无止境 不断前行

下一篇: 你性命相托 我责任担当 ——一个儿科医生的成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