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作者:方方 2020-03-28 17:29:23 来源:百度健康医典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疾病中文名:脊髓灰质炎
疾病科室:儿科、感染科
疾病别名:小儿麻痹症
疾病摘要:
·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人类普遍易感,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
· 可侵袭神经,重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
一、概述
疾病定义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类是唯一已知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天然宿主,粪口途径为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经口进入肠道,在肠道中繁殖。
90%~95%的脊髓灰质炎为隐性感染,即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倦怠等。此外,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侵犯神经系统,患者还可出现驰缓性瘫痪,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该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接种疫苗以预防感染是关键。
流行病学
在实施疫苗免疫之前,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呈自然流行状态,发病率高,可成为地方性流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为流行高峰。我国7~9月发病最多,一般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普及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之后,该病发病率显著下降。2000年我国已经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进入维持无脊灰状态阶段。不过,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之前,我国仍存在输入性野生病毒所致脊髓灰质炎的风险。
疾病类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以下几种病程:隐性感染、顿挫型脊髓灰质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其中,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又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进行分为脊髓型、脑干型、脑炎型和混合型。
隐性感染性脊髓灰质炎
发生于90%~95%的感染病例,可不引起疾病,也没有任何后遗症,但可以产生免疫保护。
顿挫型脊髓灰质炎
大约5%的患者在感染1~2周内出现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该型脊髓灰质炎能完全恢复,且无任何神经后遗症。
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约1%的患者除了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外,还会出现更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以及颈部、躯干和四肢后部的疼痛和僵硬,但无瘫痪表现,可以恢复。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
大约0.1%的感染患者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根据瘫痪发生的部位又可进一步分为脊髓型、脑干型、脑炎型和混合型,会引起相应神经元的损伤,产生肢体驰缓性瘫痪或呼吸肌麻痹的表现。
传播途径
· 脊髓灰质炎在我国目前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野生型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界宿主,且该病毒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
· 粪口途径为该病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经口进入肠道后,可在肠道中繁殖。
二、病因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基本病因
该病主要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脊髓灰质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3个血清型(1、2、3型),引起瘫痪的多为1型,占80%~90%,其次为3型。
该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导致受感染的神经元变性、坏死,严重时导致患者瘫痪。该病毒非常耐寒,乙醚、氯仿和乙醇无法将其灭活,但电离辐射、甲醛、氧化剂、含氯消毒剂、高温、紫外线和苯酚等可迅速将其灭活。
诱发因素
·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 近期曾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地区。
· 近期当地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生型病毒输入事件。
三、症状
脊髓灰质炎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不同临床分型之间的症状有很大差异。从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到病情较轻时的仅有发热、头痛、咽痛、倦怠、食欲减退等非特性流感样表现,到病情严重时的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甚至呼吸肌麻痹,可危及生命。
典型症状
隐性感染性脊髓灰质炎
占全部感染病例的90%~95%,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
顿挫型脊髓灰质炎
大约5%的患者在感染1~2周内出现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倦怠、食欲减退、呕吐和腹痛等。
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约1%的患者除了上述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外,还会有更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以及颈部、躯干和四肢后部的疼痛和僵硬。
患者一般在3~5天内热退,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
大约0.1%的感染患者会表现为瘫痪型,该型患者不仅具有上述非瘫痪型的临床表现,且病损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和脑神经。按瘫痪发生的部位又分为脊髓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延髓脊髓灰质炎和脑灰质炎,会引起相应神经元的损伤,产生肢体驰缓性瘫痪或呼吸肌麻痹的表现。
具体可分为5期,即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前驱期
与上述顿挫型临床表现类似,通常经过1~4天,热退、症状消失。此期相当于第一次病毒血症,此后患者会经历2~5天的无症状期或静止期。
瘫痪前期
患者此期会再次发热,体温可达>39°C,常伴有寒战不适、肌肉疼痛无力、呕吐、颈强直。此期可持续2~3天。
瘫痪期
一般在第2次发热体温开始下降时或在高热与肌痛处于高峰时发生瘫痪,短期内(通常3~4天)瘫痪达到最严重程度,退热后瘫痪不再进展。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型:
· 脊髓型:此型最多见,瘫痪多为下运动神经元性,表现为急性迟缓性瘫痪,其特点:瘫痪肌群分布不均匀、不对称,好发于下肢单侧,近端大肌群瘫痪出现早且重,不伴感觉障碍。如果发生上行瘫痪者,即由下肢向上蔓延至腹、背、颈部而达到延髓。
· 脑干型:此型影响伴有脑神经支配的肌群,特别是软腭和咽部肌肉容易受累,极少数可以累及延髓呼吸和循环中枢,产生呼吸肌麻痹等表现。
· 脑炎型:主要表现为神经错乱和意识障碍,多见于婴儿,此型是唯一以
· 混合型:兼有脊髓型和脑干型瘫痪的临床表现,可出现肢体瘫痪、脑神经受损、呼吸中枢损害、血管运动中枢损害等。
恢复期
瘫痪期一般持续1~2周,此后进入恢复期,瘫痪肌肉的功能逐渐恢复。一般从远端肌群开始恢复。瘫痪轻者1~3月可恢复,但重者可能经过数月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后遗症期
发病2年以上,瘫痪肌肉功能仍不能恢复,即进入此期。运动神经元变性坏死导致相应肌肉功能丧失,引起肢体肌肉萎缩、躯干或肢体畸形、脊柱弯曲、马蹄足内翻或外翻等。
四、就医
曾去过有脊髓灰质炎的疫区,出现发热、多汗、烦躁、肌肉酸痛及肢体感觉过敏,甚至有肌肉的运动迟缓麻痹时,需及时就医。
诊断流程
就医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 近期有没有接触过确诊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人;
· 近期有没有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地区;
· 居住地是否有脊髓灰质炎野生型的报告;
· 是否按照正规的脊髓灰质炎免疫的流程接种;
· 是否有免疫缺陷方面的问题或者疾病。
医生会根据患者是否有接触史、接种疫苗史及临床表现,结合粪便病毒分离和(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来确定诊断。
就诊科室
儿科、感染科。
经有效治疗后,常还需就诊于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
相关检查
查体
主要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检查患者感觉神经、生理及病理反射、肌力、肌张力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粪便病毒分离
从粪便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然后利用测序分析或者特异性抗血清中和实验鉴别其血清型,是本病最重要的确诊性试验。
血清免疫学检查
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型分为3型,特异性抗血清中和实验可检测血清型,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比急性期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脑脊液检查
不同时期的脑脊液检查结果有区别。前驱期脑脊液一般正常,瘫痪前期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轻度增加,蛋白轻度增加,细胞数多于瘫痪后3周时恢复正常,蛋白质可在4~6周时恢复正常,呈现蛋白-细胞数分离现象,糖、氯化物和脑脊液培养一般正常。
鉴别诊断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处于瘫痪前期时,需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其中,结核性脑膜炎可有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处于瘫痪期时,还需要与吉兰-巴雷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以及外伤性瘫痪等进行鉴别,必要时可借助相关检查。其中,吉兰-巴雷综合征最难鉴别,但其具有对称性瘫痪、感觉障碍和
五、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的脊髓灰质炎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需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处理,强调个性化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效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为主。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瘫痪急性期患者,应收治住院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来控制发热及减缓病情的快速进展,以及使用镇痛、解热及止痛药物缓解肌肉的疼痛等不适症状。此外,还包括针对伴有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等。
一般治疗
前驱期及瘫痪前期治疗
患者卧床休息,尽量避免肌肉注射、手术等刺激及损伤,以减少瘫痪的发生。
瘫痪期治疗
· 应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避免刺激及受压。
· 对于较大儿童,在床垫下放置木板,可减轻背部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热敷也有效。
· 下肢瘫痪病例,可用踏足板防止发生足下垂。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
体温恢复正常、瘫痪停止进展后,可首选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矫形支具等,康复训练过程中需定期评估患者运动功能。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前驱期及瘫痪前期脊髓灰质炎患者,如发热较高、病情进展迅速,可短时间内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如烦躁不安、发热、肌肉剧烈疼痛,可用解热镇痛药物以缓解症状。
对于瘫痪期患者,还可使用神经细胞的营养性药物(如维生素B
手术治疗
该疾病本身无需手术,但如因严重瘫痪造成畸形,可采用矫形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对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可以辅助中医按摩、推拿、针灸、理疗等,以促进瘫痪肌肉的恢复。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六、预后
隐性感染性脊髓灰质炎、顿挫型脊髓灰质炎及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一般预后良好,也没有长期后遗症。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的预后主要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程度。严重的延髓受累病例病死率高达60%,相对较轻的延髓或脊髓受累病例病死率为5%~10%。
总体来说,病情较轻的患儿多数能较顺利地恢复,瘫痪严重的病例完全康复的可能性较小,且多数留有后遗症。
后遗症
隐性感染性脊髓灰质炎、顿挫型脊髓灰质炎及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一般不会有后遗症。
只有因神经系统受损严重而出现瘫痪症状的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萎缩、肢体或躯干畸形等后遗症。
康复
对于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而言,康复治疗非常重要,主要包括功能锻炼和理疗、水疗等方式。
功能锻炼
医生会根据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肌力训练计划,并根据肌力和耐力变化随时调整训练计划。一般建议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训练、低强度肌力训练。
理疗和水疗
理疗包括不产生疲劳的练习、拉伸、按摩,每周定时规律进行。
水疗对于患者的心理调适、放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能提高患者独立性,并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
七、日常
脊髓灰质炎是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实现有效预防的。
家庭护理
· 患者在疾病恢复期应进行康复治疗,目的是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
· 家属应根据无障碍原则改善家居环境,使患者活动更加安全、方便,重新安排工作及家庭生活,提高效率,在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应陪同。
日常生活管理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点就在于坚持综合性的康复训练,促进肌肉功能恢复,提高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
特殊注意事项
如果康复训练效果有限,适当使用辅助器具,如轮椅、行走支架、矫形器、拐杖等,尽量保持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能够使患者尽快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预防
该病是可以通过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疫苗)来实现有效预防的。目前脊灰疫苗有两种:减毒脊灰活疫苗(OPV)和灭活脊灰疫苗(IPV)
减毒脊灰活疫苗(OPV)
OPV含有减毒活脊灰病毒,减毒后的病毒神经毒力和传染性大大降低,其通过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来保护人体。目前使用的OPV有抗1、2和3型脊灰,许多国家用于常规或补充免疫接种。
因为是减毒活疫苗,仍旧具有一定活性,所以会有极少数人在接种后,会感染脊灰病毒。据估计,在使用OPV的国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发生率为每年2~4例/百万出生人群。
灭活脊灰疫苗(IPV)
由选定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株制成,在疫苗制作过程中使用甲醛将其灭活,只保留其抗原性,接种后刺激人体内形成对应病毒抗体,来保护人体。
其免疫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抗原性,目前所有IPV的抗原性均明显高于20世纪中叶,亦称增效IPV。
目前我们国家接种方案:
· 接种对象及剂次:共接种4剂次,其中2月龄接种1剂灭活脊灰疫苗(IPV),3月龄、4月龄、4周岁各接种1剂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 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IPV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OPV为口服接种。
· 接种剂量:IPV为0.5ml;OPV的糖丸剂型每次1粒,液体剂型每次2滴,约0.1ml。
八、参考资料
[1]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1-174.
[2]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87-99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脊髓灰质炎诊断:WS 294-2016[S],2016.
[4]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2006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5] RobertM.Kliegman,etal原著,毛萌,桂永浩.主译.尼尔逊儿科学(19版)[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1223-1230.
[6] Organization W H . Polio vaccines: WHO position paper, March 2016–recommendations[J]. Vaccine, 2017, 35(9):1197-1199.
上一篇: 小儿心肌炎
下一篇: 特殊时期,特别家教指导 儿童健康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