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症状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患者在8岁以内称为儿童斜视。可能表现为一只眼注视时,另一只眼向内、向外甚至向上或向下偏离。常见的内斜视,家长直观上会感觉孩子有“对眼”。外斜视时,孩子会表现为间断或持续存在的“眼神涣散”、“不聚光”。垂直斜视比较少见,常常可以观察到孩子一只眼球向上翻,露出下方白眼球,有的孩子还有歪头的姿势。斜视孩子自身可能会有视物变双、视疲劳的不适感。
2. 成因
1、调节集合
幼儿的眼球比较小,多为远视屈光状态,具有很强的调节力。看近物时靠调节力克服,双侧眼球向内靠近,此称辐辏。若双眼长时间视近物,尤其是远视度数高的情况下,双侧眼球必然产生很强的辐辏,久而久之,则会使眼球向内转的肌肉特别发达,而向外转的肌肉相对变得薄弱,形成我们所说的内斜视。调节集合是幼儿调节性或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明确的发病因素。
2、发育不完善,存在破坏双眼视觉的因素
婴幼儿时期的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眼外肌,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能促使斜视的发生。人的单视功能是后天逐渐发育的,这种功能建立与视觉功能一样是反复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渐地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婴儿出生后2个月只有大体融像,精确融像功能的建立要持续到5岁以后,立体视建立最迟,6~7岁才能接近成人。这段时间如有高度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视网膜黄斑发育异常以及黄斑疾病、视传导通路疾患,不能形成双眼单视就会发生斜视。或者由于儿童原来形成双眼单视功能不稳定,外界的刺激(如发烧、惊吓、外伤等)使这种不稳定的能力减弱丧失而引起斜视。眼斜视后又阻碍了双眼单视发育,加重了斜视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5岁前双眼单视功能未完善期间,是儿童斜视的高发期。
3、先天异常
这种斜视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也有的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产钳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引起眼外肌麻痹。此外,也有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一般出生6个月内发生斜视称先天性斜视,它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
4、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
如果集合过强或外展不足或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内斜”;相反,外展力量过强,集合不足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外斜视”。
3. 现代研究
出生2个月期间均检测不到立体视, 2-4
个月发育正常的婴儿可检测到立体视。4-6个月双眼视觉初步建立,9岁以前双眼反复联合使用,不断精练巩固完善双眼视觉,共同性斜视一般在这一时期发生,斜视治疗的最佳治疗年龄亦在这一可塑期内。
先天性内斜视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 调节性斜视平均2.5 岁发病, 非调节性内斜视一般1-3 岁发病;先天性外斜视在出生后1 岁内发病,间歇性外斜视平均4
岁发病, 交替性外斜视一部分发生在幼年,一部分发生在成年,由间歇性外斜视失代偿转变成为恒定性外斜视。
双眼视功能在生后4-6
个月时已形成,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完善成熟,如果在双眼视觉发育期内发生了共同性斜视,将破坏双眼视觉的形成和完善。双眼视功能破坏后能否完全重建的分界线是1.5岁,1.5岁以后发生的斜视,
早期手术治疗眼位正位后可获得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将1.5岁以后发生的斜视称为正常知觉的迟发性斜视。后天性斜视发病年龄一般晚于1.5
岁,如果双眼视力正常,早期手术矫正眼位均有可能获得双眼视觉。而对于先天性共同性斜视如果双眼注视功能正常,早期手术矫正眼位,部分患儿可获得亚正常双眼视觉。
3-5 岁左右的儿童经过训练可以配合视力检查。小年龄儿童判定视力的方法是通过检查双眼注视功能,
如果患儿每眼均能稳定地注视标则说明双眼视力基本相同。经双眼散瞳验光, 弱视者首先进行弱视训练,双眼视力提高到0.6
以上时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小年龄儿童光度球镜在+ 3.0D 以上,柱镜在1.5D 以上,
有屈光参差者需首先进行弱视治疗,而对双眼注视稳定者可以手术治疗。
通过检查潜在的双眼视觉情况预测术后双眼视觉恢复情况。如果眼位矫正正位、 双眼视力在0.6 以上、 无明显屈光参差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术后可基本恢复(
同视机)知觉融合与运动融合, 而 65%的患者可获得III级功能, 45%患者可以获得近立体视。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获得I级功能者占 82%
,获得II级功能者占91%, 获得近立体视者占 93%。通过术后双眼视觉检查,共同性斜视的运动融合功能的范围明显小于正常人,
近立体视锐度多为黄斑立体视或周边立体视。手术后进行运动融合训练和立体视锐度训练非常有意义。目前国内增视能软件的运动融合功能训练、知觉融合训练及融合训练图片为患者提供了术后家庭训练的工具。近年来计算机生物模拟技术的发展,
为斜视尤其是复杂性斜视诊断和手术设计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
4. 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方法:
A.对伴随远视的内斜视患者, 需要配镜矫正远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镜后斜视可以完全矫正,不需要手术。
B.对于小度数非调节性内斜视和小度数的垂直斜视可以配戴三棱镜矫正,可以保护孩子三级视功能的发育。
C.网络训练称为脑力影像治疗系统是由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山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参与制作的。系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儿童视觉及智能虚拟现实训练软件研究成果。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摇篮工程”重点推广产品。美国经过了近十年研究,成果通过FDA核准和认证。针对小度数的间歇性外斜视、斜视手术后复发问题。三步法训练是:1,手术后脱抑制训练2,融合训练3,立体视功能训练
通过三种综合训练,外斜视手术后复发(回退)病例明显少于普通外斜视手术后不做训练的病例。儿童医院新开展网络训练预防外斜视手术后复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手术治疗:
斜视的治疗宜尽早,因为斜视眼往往伴有弱视或视功能的低下,对于非调节性斜视其治疗主要手段是手术矫正。成人时期再进行的手术矫正只能解决外观,三级视功能难以到得建立和发展。